第四節 腦損傷病人的護理
暴力作用于頭部后立即發生的損傷稱為原發性腦損傷,主要有腦震蕩和腦挫裂傷;頭部受傷一段時間后出現的腦受損病變稱為繼發性腦損傷,主要有腦水腫和顱內血腫。按傷后腦組織與外界是否相通,分為閉合性和開放性腦損傷兩類。
一、腦震蕩
腦震蕩是指頭部受到撞擊后,立即發生一過性神經功能障礙,無肉眼可見的神經病理改變,但在顯微鏡下可見神經組織結構紊亂。
(一)臨床表現
病人在傷后立即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一般持續時間不超過30分鐘,同時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血壓下降、脈搏變緩、呼吸淺慢,各生理反射遲鈍或消失。意識恢復后對受傷時,甚至受傷前一段時間內的情況不能回憶,而對往事記憶清楚,此稱為逆行性健忘。清醒后常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失眠、情緒不穩定、記憶力減退等癥狀,一般可持續數日或數周。神經系統檢查無明顯陽性體征。
(二)治療原則
腦震蕩無需特殊治療,應臥床休息1~2周,給予鎮靜劑等對癥處理,病人多在2周內恢復正常。
二、腦挫裂傷
腦挫傷指暴力作用頭部后,腦組織遭受破壞較輕,軟腦膜尚完整者;腦裂傷指軟腦膜、血管及腦組織同時破裂,伴有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兩者常同時存在,故合稱為腦挫裂傷。
(一)臨床表現
1.意識障礙 是腦挫裂傷最突出的癥狀,傷后立即出現昏迷,昏迷時間超過30分鐘,可長達數小時、數日至數月不等,嚴重者長期持續昏迷。
2.局灶癥狀與體征 腦皮質功能區受損時,傷后立即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癥狀或體征,如語言中樞損傷出現失語,運動區受損傷出現錐體束征等。
3.頭痛、嘔吐 與顱內壓增高、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或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有關。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時可有腦膜刺激征陽性,腦脊液檢查有紅細胞。
4.顱內壓增高與腦疝 因繼發腦水腫和顱內出血引起顱內壓增高。
5.CT或MRI檢查 可顯示腦挫裂傷的部位、范圍、腦水腫的程度及有無腦室受壓及中線結構移位。
(二)治療原則
腦挫裂傷一般采用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治腦水腫,加強支持療法和對癥處理等非手術治療。當病情惡化出現腦疝征象時,需手術開顱作腦減壓術或局部病灶清除術。
三、顱內血腫
顱內血腫是顱腦損傷中最常見的繼發性腦損傷,如不及時處理常可危及病人的生命。顱內血腫按癥狀出現的時間分為急性血腫(3日內出現癥狀)、亞急性血腫(傷后3日至3周出現癥狀)、慢性血腫(傷后3周以上才出現癥狀)。按血腫所在部位分為硬腦膜外血腫、硬腦膜下血腫、腦內血腫。
(一)臨床表現
當顱內血腫形成后壓迫腦組織,出現顱內壓增高和腦疝的表現。但不同部位的血腫有其各自的特點。
1.硬腦膜外血腫 常因顳側顱骨骨折致腦膜中動脈破裂所引起,大多屬于急性型。病人的意識障礙有三種類型:①典型的意識障礙是傷后昏迷有“中間清醒期”,即傷后原發性腦損傷的意識障礙清醒后,在一段時間后顱內血腫形成,因顱內壓增高導致病人再度出現昏迷;②原發性腦損傷嚴重,傷后昏迷持續并進行性加重,血腫的癥狀被原發性腦損傷所掩蓋;③原發性腦損傷輕,傷后無原發性昏迷,至血腫形成后出現繼發性昏迷。病人在昏迷前或中間清醒期常有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幕上血腫大多有典型的小腦幕切跡疝表現。
2.硬腦膜下血腫
(1)急性硬腦膜下血腫主要來自腦實質血管破裂所致。因多數與腦挫裂傷和腦水腫同時存在,故表現為傷后持續昏迷或昏迷進行性加重,少有“中間清醒期”,較早出現顱內壓增高和腦疝癥狀。
(2)慢性硬腦膜下血腫較少見,好發于老年人,病程較長。臨床表現差異很大,多有輕微頭部外傷史,主要表現為慢性顱內壓增高癥狀,也可有間歇性神經定位體征,有時可有智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精神失常等智力和精神癥狀。
3.腦內血腫 多因腦挫裂傷導致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常與硬腦膜下血腫同時存在,臨床表現與腦挫裂傷和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癥狀很相似。
(二)輔助檢查
CT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方法,能清楚顯示腦挫裂傷、顱內血腫的部位、范圍和程度。MRI能顯示輕度腦挫裂傷病灶。
(三)治療原則
顱內血腫一經確診原則上手術治療,手術清除血腫,并徹底止血。
四、腦損傷病人的護理
(一)護理問題
1.清理呼吸道無效 與腦損傷后意識障礙有關
2.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 與腦損傷后高代謝、不能進食有關
3.有廢用綜合征的危險 與病人意識不清及長期臥床有關
4.潛在并發癥:顱內壓增高、腦疝
(二)護理措施
1.現場急救 現場急救首先爭分奪秒地搶救心搏驟停、窒息、開放性氣胸、大出血等危及病人生命的傷情,顱腦損傷救護時應做到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禁用嗎啡止痛。有明顯大出血者應補充血容量,無外出血表現而有休克征象者,應查明有無頭部以外部位損傷,如合并內臟破裂等。開放性損傷有腦組織從傷口膨出時,在外露的腦組織周圍用消毒紗布卷保護,再用紗布架空包扎,避免腦組織受壓,并及早使用抗生素和TAT。記錄受傷經過、檢查發現的陽性體征及急救措施和使用藥物。
2.一般護理
(1)體位:意識清醒者采取斜坡臥位,有利于顱內靜脈回流。昏迷病人或吞咽功能障礙者宜取側臥位或側俯臥位,以免嘔吐物、分泌物誤吸。
(2)營養支持:昏迷病人須禁食,早期應采用胃腸外營養。每天靜脈輸液量在1500~2000ml,其中含鈉電解質500ml,輸液速度不可過快。傷后3天仍不能進食者,可經鼻胃管補充營養,應控制鹽和水的攝入量。病人意識好轉出現吞咽反射時,可耐心地經口試喂蒸蛋、藕粉等食物。
(3)降低體溫:高熱使機體代謝增高,加重腦組織缺氧,應及時處理。
(4)躁動的護理:引起躁動的原因很多,如頭痛、呼吸道不通暢、尿潴留、便秘、被服被大小便浸濕、肢體受壓等,須查明原因及時排除,切勿輕率給予鎮靜劑,以免影響觀察病情。對躁動病人不可強加約束,避免因過分掙扎使顱內壓進一步增高。
3.保持呼吸道通暢 意識障礙者容易發生誤咽誤吸,或因下頜松弛導致舌根后墜等原因引起呼吸道梗阻。必須及時清除咽部的嘔吐物,并注意吸痰,舌根后墜者放置口咽通氣管,必要時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保持有效地吸氧,呼吸換氣量明顯下降者。應采用機械輔助呼吸。
4.嚴密觀察病情
(1)意識狀態:反映大腦皮質功能和腦干功能狀態,觀察時采用相同程度的語言和痛刺激,對病人的反應作動態的分析,判斷意識狀態的變化。意識障礙的程度目前通用的格拉斯哥昏迷計分法(GCS),分別對病人的睜眼、言語、運動三方面的反應進行評分,阿累計得分,用量化方法來表示意識障礙的程度,最高為15分,總分低于8分表示昏迷狀態,分數越低表明意識障礙越嚴重(見表)。
格拉斯哥昏迷計分(GCS)
(2)生命體征:觀察生命體征時為了避免病人躁動影響準確性,應先測呼吸,再測脈搏,最后測血壓。傷后生命體征出現“兩慢一高”,同時有進行性意識障礙,是顱內壓增高所致的代償性生命體征改變;下丘腦或腦干損傷常出現中樞性高熱;傷后數日出現高熱常提示有繼發感染。
(3)瞳孔:注意對比兩側瞳孔的形狀、大小和對光反射。傷后立即出現一側瞳孔散大,是原發性動眼神經損傷所致;傷后瞳孔正常,以后一側瞳孔先縮小繼之進行性散大,并且對光反射減弱或消失,是小腦幕切跡疝的眼征;如雙側瞳孔時大時小,變化不定.對光反射消失,伴眼球運動障礙(如眼球分離、同向凝視),常是腦干損傷的表現;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或去大腦強直,多為臨終前的表現。
(4)錐體束征:原發性腦損傷引起的偏癱等局灶癥狀,在受傷當時已出現,且不再繼續加重;傷后一段時間出現或繼續加重的肢體偏癱,同時伴有意識障礙和瞳孔變化,多是小腦幕切跡疝壓迫中腦的大腦腳,損害其中的錐體束纖維所致。
(5)其他:劇烈頭痛、頻繁嘔吐是顱內壓增高的主要表現,尤其是躁動時無脈搏增快,應警惕腦疝的形成。
5.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按時使用高滲脫水劑、利尿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是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力的重要環節。觀察用藥后的病情變化,是醫生調整應用脫水劑間隔時間的依據,避免使顱內壓驟然升高。
6.預防并發癥 昏迷病人生理反應減弱或消失,全身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如壓瘡、關節僵硬、肌肉攣縮、呼吸道和泌尿系統感染。
7.手術前后的護理 除繼續做好上述護理外,應做好緊急手術前常規準備,手術前2小時內剃凈頭發,洗凈頭皮,涂擦75%乙醇并用無菌巾包扎。手術后搬動病人前后應觀察呼吸、脈搏和血壓的變化。小腦幕上開顱手術后,取健側或仰臥位。避免切口受壓;小腦幕下開顱手術后,應取側臥或側俯臥位。手術中常放置創腔引流管,護理時嚴格注意無菌操作。嚴密觀察并及時發現手術后顱內出血、感染、癲癇以及應激性潰瘍等并發癥。
(三)健康教育
1.對存在失語、肢體功能障礙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當病情穩定后即開始康復鍛煉。要耐心指導病人功能鍛煉,制訂經過努力容易達到的目標,有利于病人樹立起堅持鍛煉和重新生活的信心,并指導家屬生活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
2.有外傷性癲癇的病人,應按時服藥控制癥狀發作,在醫生指導下逐漸減量直至停藥。不做登高、游泳等有危險的活動,以防發生意外。
練習題:
1.急性硬膜外血腫的典型意識改變是
A.持續昏迷狀態
B.傷后昏迷-清醒-再昏迷
C.傷后無昏迷
D.昏迷時淺時深
E.傷后昏迷以后清醒不再昏迷
『正確答案』B
2.應立即做手術準備的腦外傷是
A.腦震蕩
B.顱底骨折伴腦脊液耳漏
C.腦挫裂傷
D.硬腦膜外血腫
E.蛛網膜下腔出血
『正確答案』D
3.男性,32歲,從高處墜落后昏迷,查:呼喚能睜眼,說話含混不清,針刺肢體成過伸反應,Glasgow評分為
A.6分
B.7分
C.8分
D.9分
E.10分
『正確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