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膀胱癌病人的護理
膀胱癌是最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好發于50~70歲,男性多于女性。
一、病因
研究發現,在染料、橡膠、塑料、油漆等工業或生活中長期接觸苯胺類化學物質,容易誘發膀胱癌。膀胱白斑、腺性膀胱炎、尿結石、色氨酸和菸酸代謝異常也可能是膀胱癌的誘因。吸煙也是膀胱癌重要的致癌因素。
二、臨床表現
膀胱癌病理以細胞分化和浸潤程度最重要。組織類型中上皮性腫瘤占95%以上。分化程度分為三級:Ⅰ級分化良好,低度惡性;Ⅲ級分化不良屬高度惡性;Ⅱ級分化程度居Ⅰ、Ⅲ級之間,屬中度惡性。生長方式可分為原位癌、乳頭狀癌和浸潤性癌。淋巴轉移常見,晚期血行轉移到肝、肺、骨和皮膚等處。
1.血尿 為膀胱腫瘤最常見和最早出現的癥狀,多數為全程無痛肉眼血尿,偶見終末或鏡下血尿,血尿間歇出現,量多少不一。出血可自行停止,容易造成“治愈”或“好轉”的錯覺。
2.尿頻、尿痛屬晚期癥狀。
3.排尿困難和尿潴留發生于腫瘤較大或堵塞膀胱出口時。
4.其他腫瘤浸潤輸尿管口可引起腎積水。晚期有貧血、水腫、腹部腫塊等表現。
三、輔助檢查
1.影像學檢查
(1)B型超聲檢查:可發現直徑
(2)X線檢查:排泄性尿路造影可了解腎盂、輸尿管有無腫瘤,膀胱造影可見充盈缺損。
(3)CT、MRI:可了解腫瘤浸潤深度及局部轉移病灶。
2.實驗室檢查 尿脫落細胞檢查可找到腫瘤細胞,但分化良好者不易檢出。
3.內鏡檢查 膀胱鏡檢查是最重要的檢查手段,能直接觀察腫瘤位置、大小、數目、形態、浸潤范圍等,并可取活組織檢查。
四、治療原則
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原則上單發、表淺、較小的腫瘤可采取保留膀胱的手術;較大、多發、反復復發及三角區腫瘤,應行膀胱全切術。凡保留膀胱的手術治療,術后需要進行膀胱內藥物灌注治療,以預防或推遲腫瘤復發。
五、護理問題
1.焦慮/恐懼 與擔心術后排尿方式改變有關
2.排尿異常 與術后膀胱造瘺(留置引流管)有關
3.知識缺乏 與缺乏膀胱癌的治療、護理方面的知識有關
4.疼痛 與手術所致的組織損傷有關
5.自我形象紊亂 與膀胱癌手術后所致尿流改道有關
六、護理措施
1.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病人可表現為對癌癥的否認,對預后的恐懼及不接受尿流改道,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做耐心的心理疏導,以消除其恐懼、焦慮、絕望的心理。
(2)觀察血尿程度:血尿程度與腫瘤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應每日觀察尿的顏色、性狀,病程長、體質差、晚期腫瘤出現明顯血尿者,應臥床休息,做好記錄。
(3)觀察有無膀胱刺激癥狀:出現時說明膀胱腫瘤瘤體較大或為數較多,或腫瘤侵入較深。
(4)飲食:囑病人食用高蛋白、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以糾正貧血,改善全身營養狀況。多飲水可稀釋尿液,以免血塊引起尿路堵塞。
(5)行膀胱全切腸道代膀胱術的病人,按腸切除術前準備。
2.術后護理
(1)觀察生命體征:膀胱癌全切除術后,由于手術創面大,滲血可能較多。因此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保證輸血、輸液通暢。早期發現休克的癥狀和體征,及時進行治療和護理。
(2)膀胱腫瘤電切術后常規沖洗1~3天,應密切觀察膀胱沖洗引流液的顏色,根據引流液顏色的變化,及時調整沖洗速度,防止血塊堵塞尿管,確保尿管通暢,防止氣囊破裂。停止膀胱沖洗后應指導病人多飲水,起到自家沖洗的作用。
(3)膀胱腫瘤電切術后6小時,病人即可進食,以營養豐富、粗纖維飲食為主,忌辛辣刺激食物,防止便秘。
(4)膀胱全切術后應持續胃腸減壓,密切觀察胃液的性質、顏色、量,并做好記錄。待胃腸功能恢復后拔除胃管開始進食,從糖水、米湯開始,逐漸過渡到流食、半流食,直至普食。密切觀察病人進食后有無惡心、嘔吐、腹瀉、腹脹、腹痛、腸梗阻癥狀。
(5)回腸膀胱術后,應密切觀察造瘺口的大小、形狀、顏色,剛手術后正常造瘺口腫脹、鮮紅、潮濕,如果灰暗且發紺,則可能是由于血液供應受阻礙造成的,需立即通知醫生。保持傷口、造瘺口部位敷料清潔干燥。通常在造瘺口腫脹消退后,約手術后第7天即可測量造瘺口的大小,但在6~8周內造瘺口仍會持續地收縮。尿液顏色由血性逐漸變清澈,伴有粘性分泌物,這是尿液刺激腸黏膜所引起的正常現象。
(6)預防感染:定時測體溫及血白細胞變化,觀察有無感染發生。保持造瘺口周圍皮膚清潔干燥,定時翻身、叩背、咳痰,若痰液粘稠,給予霧化吸入,適當活動等措施可預防感染發生。
(7)引流管的護理
1)各種引流管,應貼標簽分別記錄引流情況,保持引流通暢。回腸膀胱或可控膀胱因腸黏膜分泌粘液,易堵塞引流管,注意及時擠壓將粘液排出,有貯尿囊者可用生理鹽水每4小時沖洗1次。
2)拔管時間:回腸膀胱術后10~12天拔除輸尿管引流管和回腸膀胱引流管,改為佩戴皮膚造口袋;可控膀胱術后8~10天拔除腎盂輸尿管引流管,12~14天拔除貯尿囊引流管,2~3周拔除輸出道引流管,訓練自行排尿。
七、健康教育
1.術后適當鍛煉,加強營養,增強體質。
2.禁止吸煙,對密切接觸致癌物質者加強勞動保護,可能會防止或減少膀胱腫瘤的發生。
3.用藥指導。若病情允許,術后半個月行放療和化療。膀胱保留術后病人能憋尿者,即行膀胱灌注化療治療,是預防或推遲腫瘤復發的措施。每周灌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持續兩年。灌注時插導尿管,排空膀胱中的尿液,以蒸餾水或等滲鹽水稀釋的藥液灌入膀胱后平、俯、左、右側臥位,每15分鐘輪換體位1次,共2小時。
4.定期復查
(1)浸潤性膀胱癌術后定期復查肝、腎、肺等臟器功能,及早發現轉移病灶。
(2)放療、化療期間,定期查血、尿常規,一旦出現骨髓抑制,應暫停治療。
(3)任何保留膀胱的手術后病人都應有嚴密的隨訪,須定期復查膀胱鏡,術后第一年應每3個月做膀胱鏡一次,1年無復發者酌情延長復查時間。應反復強調復查的重要性,并說服病人主動配合。
5.自我護理 尿流改道術后腹部佩戴集尿袋者,應指導病人正確地使用集尿袋,學會自我護理,避免集尿袋的邊緣壓迫造口,保持清潔,定時更換尿袋。可控膀胱術后,開始每2~3小時導尿1次,逐漸延長間隔時間至每3~4小時1次,導尿時要注意保持清潔,定期用生理鹽水或開水沖洗貯尿囊,清除粘液及沉淀物,若無殘余尿,很少發生上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