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胃癌病人的護理
胃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胃癌多見于胃竇部,約占50%,高發年齡為40~60歲。
一、病因及分類
1.病因 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與胃潰瘍、萎縮性胃炎、胃息肉惡變有關;胃幽門螺桿菌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其他與環境、飲食及遺傳因素有關。淋巴轉移是胃癌的主要轉移途徑,發生較早,晚期最常見的是肝轉移,其他如肺、腦、腎、骨。
2.分類
(1)胃癌大體類型分為: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是指癌組織浸潤僅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層,不論其有無淋巴結轉移。進展期胃癌:是癌組織已浸潤肌層、漿膜層或漿膜層外組織。進展期胃癌按Borrmann分類分為4型:Ⅰ型即結節型;Ⅱ型指無浸潤的潰瘍型;Ⅲ型指有浸潤的潰瘍型;Ⅳ型即彌漫型。
(2)胃癌的組織類型: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法分為:①乳頭狀腺癌;②管狀腺癌;③低分化腺癌;④粘液腺癌;⑤印戒細胞癌;⑥未分化癌;⑦特殊類型癌,包括類癌、腺鱗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
3.胃癌的轉移途徑 有直接浸潤、淋巴轉移、血行轉移及腹腔種植轉移。
二、臨床表現
1.癥狀 早期無明顯癥狀,半數病人較早出現上腹隱痛,一般服藥后可暫時緩解。當胃竇梗阻時有惡心、嘔吐宿食,賁門部癌可有進食梗阻感。少量出血時糞便隱血試驗陽性。晚期病人出現惡病質。
2.體征 體檢早期可僅有上腹部深壓痛;晚期病人可捫及上腹部腫塊。若出現肝臟等遠處轉移時,可有肝大、腹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發生直腸前凹種植轉移時,直腸指診可摸到腫塊。
三、輔助檢查
1.內鏡檢查 纖維胃鏡是診斷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可直接觀察病變部位,并做活檢確定診斷。超聲胃鏡能觀察到胃黏膜以下各層次和胃周圍鄰近臟器的圖像。
2.影像學檢查
(1)X線鋇餐檢查:X線氣鋇雙重對比檢查可發現較小而表淺的病變。
(2)腹部超聲:主要用于觀察胃的鄰近臟器受浸潤及淋巴結轉移的情況。
(3)螺旋CT:有助于胃癌的診斷和術前臨床分期。
3.實驗室檢查糞便隱血試驗常呈持續陽性。
四、治療原則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提高胃癌療效的關鍵。手術是首選的方法,輔以化療、放療及免疫治療等以提高療效。
1.手術治療
(1)根治性手術:是整塊切除胃的全部或大部、大、小網膜和區域淋巴結,并重建消化道。
(2)微創手術:包括胃鏡下的胃黏膜病灶切除和腹腔鏡下的胃楔形切除、胃部分切除,甚至是全胃切除。晚期癌腫浸潤并廣泛轉移者,行姑息性切除術、胃空腸吻合術可以解除梗阻癥狀。
(3)姑息性切除術。
(4)短路手術。
2.化療 是最主要的輔助治療方法。
3.其他治療 包括放療、熱療、免疫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等。
五、護理問題
1.焦慮或恐懼 與胃癌確診、手術危險性、并發癥的發生有關
2.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攝入食物不足,消化吸收不良;②腫瘤所致消耗性代謝;③消化道對化療的反應;④禁飲食、嘔吐等
3.舒適的改變 與頑固性呃逆、切口疼痛有關
4.潛在并發癥 胃癌穿孔、出血、幽門梗阻、化療副作用及手術后有關并發癥。
六、護理措施
1.緩解病人的焦慮與恐懼 護士要主動與病人交談,向病人解釋胃癌手術治療的必要性,鼓勵病人表達自身感受和學會自我放松的方法;并根據病人的個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以增強病人對手術治療的信心。此外,護士還應鼓勵家屬和朋友給予病人關心和支持,使其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
(1)術前營養支持:護士應根據病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合理制定飲食。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和少渣的食物;對不能進食者,應遵醫囑給予靜脈輸液,補充足夠的熱氮量,必要時輸血漿或全血,以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提高其對手術的耐受性。
(2)術后營養支持的護理
1)腸外營養支持:術后需及時補充病人所需要的水、電解質和營養素,必要時輸血清蛋白或全血,以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促進切口的愈合。同時應詳細記錄24小時出入量,為合理輸液提供依據。
2)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術后早期經喂養管輸注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對改善病人的全身營養狀況、維護腸道屏障結構和功能、促進腸功能早日恢復、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傷口和腸吻合口的愈合等都有益處。應根據病人的個體情況,合理制定營養支持方案。護理應注意:①喂養管的護理:妥善固定喂養管,防止滑脫、移動、扭曲和受壓;保持喂養管的通暢,防止營養液沉積堵塞導管,每次輸注營養液前后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20~30ml沖管,輸液過程中每4小時沖管一次。②控制輸入營養液的溫度、濃度和速度:以接近體溫
3)飲食護理:腸蠕動恢復后可拔除胃管,拔胃管后當日可少量飲水或米湯;第2日半量流質飲食。每次50~80ml;第3日進全量流食,每次100~150ml,以蛋湯、菜湯、藕粉為宜;若進食后無腹痛、腹脹等不適,第4日可進半流質飲食,如稀飯;第10~14日可進軟食。少食產氣食物,忌生、冷、硬和刺激性食物。注意少量多次,開始時每日5~6餐,以后逐漸減少進餐次數并增加每次進餐量,逐步恢復正常飲食。全胃切除術后,腸管代胃容量較小,開始全流質飲食時宜少量、清淡;每次進食后需觀察病人有無腹部不適。
3.采用有效措施,促進舒適感
(1)體位:全麻清醒前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麻醉清醒后,若血壓穩定取低半臥位,有利于呼吸和循環,減少切口縫合處張力,減輕疼痛不適。
(2)保持有效的胃腸減壓:減少胃內積氣、積液。
(3)鎮痛:對切口疼痛所致的不適,可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
(4)休息:為病人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保證病人的休息和睡眠。
4.并發癥的觀察、預防和護理
(1)術后出血:包括胃和腹腔內出血。
1)病情觀察: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包括血壓、脈搏、心率、呼吸、神志和體溫的變化。
2)禁食和胃腸減壓:胃腸減壓的負壓要適當,避免負壓過大損傷胃黏膜。觀察胃腸減壓引流液的量和顏色。胃手術后24小時內可有少量暗紅色或咖啡色液體從胃管引出,一般不超100~300ml,以后胃液逐漸轉清。若術后短期內從胃管引流出大量鮮紅色血液,持續不止,應警惕有術后出血,需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3)加強對腹腔引流的觀察:觀察和記錄腹腔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若術后持續從腹腔引流管引出大量新鮮性液體,應懷疑有腹腔內出血。須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4)止血和輸血:若病人術后發生胃出血,應遵醫囑應用止血藥物和輸新鮮血等,或用冰生理鹽水洗胃。若經非手術療法不能有效止血或出血量500ml/h,應積極完善術前準備,并做好相應的術后護理。
(2)感染
1)完善術前準備:術前良好的胃腸道和呼吸道準備,利于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術前戒煙、進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的訓練。
2)體位:全麻清醒前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時發生誤吸。清醒后若血壓穩定取低半臥位,有利于腹腔滲出液積聚于盆腔,一旦感染,便于引流。
3)口腔護理:減少細菌的繁殖。
4)保持腹腔引流通暢:放置引流的目的是及時引流腹腔內的滲血、滲液,避免腹腔內液體積聚繼發感染和膿腫形成。護理時應注意:①妥善固定引流管;②保持引流通暢;③觀察和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④嚴格無菌操作,每日更換引流袋。
5)術后早期活動。
(3)吻合口瘺和殘端破裂
1)術前準備。
2)維持有效的胃腸減壓,可防止胃腸道內積液、積氣,減輕胃腸內壓力。①妥善固定和防止滑脫;②保持通暢;③觀察和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若胃管引流通暢,而引流胃液量逐漸減少,則是胃腸蠕動恢復的標志。
3)加強觀察和記錄:注意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和腹腔引流情況。
4)保護瘺口周圍皮膚。
5)支持治療的護理:根據醫囑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6)合理使用抗菌藥:遵醫囑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4)消化道梗阻:若病人出現惡心、嘔吐、腹脹、甚至腹痛和停止肛門排便排氣,應警惕消化道梗阻和殘胃蠕動無力所致的胃排空障礙。護理時應根據醫囑予以:
1)禁食、胃腸減壓,記錄出入水量。
2)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給予腸外營養支持,糾正低蛋白。
3)應用促胃動力藥物,如多潘立酮等。
4)加強心理護理,減輕焦慮或抑郁。
5)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做好術前準備。
(5)傾倒綜合征
1)早期傾倒綜合征:主要指導病人通過飲食加以調整,包括少量多餐,避免過甜、過咸、過濃的流質飲食;宜進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飲食;進餐時限制飲水喝湯;進餐后平臥10~20分鐘。多數病人可緩解。
2)晚期傾倒綜合征:出現癥狀時稍進飲食,尤其是糖類即可緩解。飲食中減少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蛋白質比例,少量多餐可防止其發生。
3)堿性反流性胃炎:對輕者,遵醫囑口服胃黏膜保護劑、胃動力藥;對重者,準備手術。同時做好相應的心理護理。
4)營養相關問題:加強飲食調節,食用高蛋白、低脂食物,補充鐵劑與足量維生素。
七、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屬講解胃癌相關的防治知識,以增強病人和家屬治療疾病的信心。
2.對手術治療的病人,講解合理的飲食調理計劃及注意的事項。講解手術后并發癥的表現及預防。
3.對化療的病人,解釋化療的必要性、藥物的副作用及預防,以及治療期的注意事項。
4.囑病人出院后定期檢查,并接受醫護人員的康復指導。注意休息和適當的體育活動。
練習題:
1.早期胃癌的概念是
A.全身癥狀不明顯
B.沒有淋巴結轉移
C.癌細胞未侵入漿膜層
D.病灶直徑在
E.病灶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層
『正確答案』E
2.胃癌的好發部位是
A.賁門
B.胃底
C.胃竇
D.胃體小彎側
E.胃體大彎側
『正確答案』C
3.給胃癌病人做直腸指檢時發現盆腔內有硬結節,疑為轉移灶,此種轉移屬于
A.直接轉移
B.淋巴轉移
C.血液轉移
D.種植轉移
E.以上都不是
『正確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