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肛瘺病人的護理
肛瘺是指直腸下部或肛管,與肛周皮膚間形成的慢性感染性管道。典型的肛瘺由內口、瘺管、外口3部分組成,其內口多位于齒狀線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膚。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破潰或切開后易形成肛瘺,膿腫形成是直腸肛管周圍炎癥的急性階段。而肛瘺則是慢性期。
一、病因及分類
(一)病因
常為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的后果,可由膿腫自行潰破或切開引流后形成,少數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或由損傷引起。
(二)分類
1.根據瘺口與瘺管的數目分
(1)單純性肛瘺:只存在單一瘺管。
(2)復雜性肛瘺:存在多個瘺口和瘺管,甚至有分支。
2.根據瘺管所在的位置分
(1)低位肛瘺:瘺管位于外括約肌深部以下,包括低位單純性肛瘺和低位復雜性肛瘺。
(2)高危肛瘺:瘺管位于外括約肌深部以上,包括高位單純性肛瘺和高位復雜性肛瘺。
二、臨床表現
1.疼痛 多為隱痛不適。急性感染時,有較劇烈的疼痛。
2.瘺口排膿 瘺口經常有膿液排出,在膿液排出后,外口可以暫時閉合;當膿液積聚到一定量時,再次沖破外口排膿,如此反復發作。
3.發熱 肛瘺引流不暢時,膿液積聚,毒素吸收可引起發熱、頭痛、乏力等表現。
4.肛周瘙癢 瘺口排出的膿液刺激肛周皮膚,使肛門部潮濕、瘙癢,久之可形成濕疹。
三、輔助檢查
1.直腸指檢 瘺管位置表淺時可觸及硬結樣內口及條索狀瘺管,在內口處有輕壓痛。
2.內鏡檢查 肛門檢查時可發現內口。
3.特殊檢查 若無法判斷內口位置,可將白色紗布條填入肛管及直腸下端,并從外口注入美藍溶液,根據染色部位確定內口。
4.實驗室檢查 當發生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時,病人血常規檢查可出現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的增高。
5.影像學檢查 做碘油瘺管造影檢查可明確瘺管分布。
四、治療原則
手術切除。原則是切開瘺管,敞開創面,促進愈合。手術方法包括:
1.瘺管切開術或瘺管切除術,適用于低位肛瘺。
2.掛線療法,藥線腐蝕和機械壓迫,切開肛瘺適用于高位單純性肛瘺的治療或高位復雜性肛瘺的輔助治療。
五、護理問題
1.便秘 與疼痛懼怕排便有關
2.皮膚完整性受損 與肛周皮膚瘙癢有關
3.潛在并發癥 傷口感染、肛門狹窄、肛門失禁等
六、護理措施
1.保持大便通暢
(1)飲食:注意清淡,忌辛辣食物,多進新鮮果蔬;多飲水。
(2)養成良好排便習慣:術后病人因懼怕疼痛,常拒絕排便,應向其解釋術后排便的意義,在有意排便時應及時排便;可口服緩瀉劑,必要時應用止痛劑以緩解疼痛。
2.加強肛周皮膚護理
(1)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囑病人局部皮膚瘙癢時不可用指甲抓,避免皮膚損傷和感染。
(2)溫水坐浴:手術后第二天開始,每日早晚及便后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浴后擦干局部,涂以抗生素軟膏。
(3)掛線后護理:囑病人每5~7天至門診收緊藥線,直到藥線脫落。脫線后局部可涂生肌散或抗生素軟膏,以促進傷口愈合。
3.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 定期行直腸指診,以及時觀察傷口愈合情況。為防止肛門狹窄,術后5~10天內可用示指擴肛,每日一次,肛門括約肌松弛者,術后3天起指導病人進行提肛運動。
練習題:
1.病人經常發現內褲污染,肛周瘙癢,可能的疾病是
A.肛裂
B.Ⅰ~Ⅱ度內痔
C.外痔
D.肛瘺
E.環形痔
『正確答案』D
2.男性,40歲。直腸肛管周圍膿腫切開引流后形成肛瘺,肛門鏡檢查內口較高。該病人易采用的治療方法為
A.肛瘺切開術
B.肛瘺切除術
C.非手術治療
D.抗感染治療
E.掛線療法治療
『正確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