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精神科心理治療在綜合性醫院的臨床實用性,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減少患者在患病時的情緒變化,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早日康復。方法運用支持性心理治療、暗示療法、開導法。結果通過心理治療使患者增強安全感,減少焦慮和不安。結論心理治療應貫穿在護理全過程中,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其語言和行為;能影響和改變患者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的行為,提高患者認知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關鍵詞」心理治療;醫院;應用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也稱精神治療。目前心理治療的定義為:以醫學心理學的各種理論體系為指導,以良好的醫患關系為橋梁,應用各種心理學技術包括通過醫護人員的言語、表情、行動或通過某些儀器以及一定的訓練程序,改善患者的心理條件,增強抗病能力,從而消除心身癥狀,重新保持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達到治療的目的。心理治療的常用方法主要有:精神分析療法、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支持療法、暗示和催眠療法、松弛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各種不良行為的矯正,包括性行為障礙、人格障礙、過食與肥胖、煙癮、酒癮、口吃、遺尿、兒童行為障礙等,可選擇使用性治療技術、認知行為矯正療法、正強化法等各種行為療法。心理治療在精神科臨床中應用較早,也是較廣泛的領域,包括各類神經癥性障礙如神經衰弱、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癔癥、疑病癥等,以及其他精神科疾病如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的患者等。正常人在生活中有時也會遭到難以應對的心理社會壓力,從而導致適應困難,出現自卑、自責、自傷、攻擊、退縮、失眠等心理或行為和軀體癥狀。此時可使用某些心理療法,例如支持療法、應對技巧訓練、環境控制、松弛訓練、認知改變及危機干預等給予幫助。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治療已不僅僅局限于精神科治療,心理治療已廣泛被綜合性醫院臨床所應用,現報告如下。
1.心理治療對冠心病的臨床應用一些調查結果顯示,神經質、過分的擔憂和疑病、在社會上更具獨立性和對別人的懷疑性以及有內部緊張性等人格特點似乎與冠心病有關,但仍不能因此而認為存在著冠心病特征性性格:(1)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詢在不同的臨床階段,針對患者的不同心理反應和不同程度的否認心理傾向,做好應對指導工作。為了實施各項心理防治措施,應提倡對冠心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心理咨詢,特別是集體咨詢法常被國外專家所采用,收到了良好效果。(2)A型行為的矯正。A型行為是一種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個性定型,不能輕易地改變。而且,A型行為在社會上較易得到人們的賞識,許多人不能在健康期下決心去主動改造。矯正A型行為一般在醫生指導下以認知行為矯正療法為主要手段實施綜合矯正。常用的模式有:冠心病知識和A型行為知識教育(常以分發小冊子或集體講課的方式進行)、松弛訓練(要求將松弛反應泛化到日常生活中)、認知療法(幫助患者進行認知重建和實施自我控制),以及想象療法、行為演練、社會支持和運動鍛煉等。Powell(1984)等使用集體定期咨詢的方法對1012名患者進行2年期的綜合行為矯正對照研究,證明患者的A型行為得到了明顯改變。(3)危險行為的矯正。吸煙、酗酒、過食和肥胖、缺少運動,以及A型行為反應等“行為危險因素”的改變需要一定時間和毅力,可分別使用各種行為治療方法。(4)克服依賴性。某些患者原來就缺少運動,患病后變得更有依賴性,活動更少。這時要采用分階段康復訓練計劃加以克服,根據患者的客觀記錄資料來決定什么時候增加運動,增加多少,在計劃實施過程中,要掌握好正、負強化的應用。(5)婚姻和性生活的問題。冠心病患者配偶的心理也常受到影響,主要是顧慮和憂郁。配偶有時還會夸大醫生在患者出院時的各項囑咐,結果就過分地對患者加以保護,助長了患者的依賴性和無用感,影響患者康復。對此,可利用集體咨詢法對配偶進行相應的教育。
2.心理治療對糖尿病的臨床應用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情緒反應和提高他們對糖尿病醫療計劃的遵從性。糖尿病患者長期的消極情緒反應不僅損害患者的心理健康,而且也可經由心理生理反應反過來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和康復:(1)醫護人員應當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因為病情變壞或惡化常常是導致消極情緒反應的首要原因。如果在短時間內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醫護人員應當及時地提供情緒支持;(2)力爭改變患者對疾病的悲觀主義的認識與評價,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3)可以依據病程,引導患者適當地采取“否認機制”,以便贏得必要的時間以順應和接受嚴酷的事實;(4)醫護人員同患者間應當有充分的交往機會,以便讓患者傾訴自己的憂慮和痛苦,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5)醫護人員應當成為患者的朋友、老師和顧問。要讓患者和家屬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學會注射胰島素和尿糖測定技術,幫助患者科學地安排生活、飲食和體力活動,避免肥胖和感染的發生。臨床觀察發現,緊張因素對糖尿病的代謝控制有一定影響,而使緊張程度降低的方法則對代謝控制有良好效應。所以不少的心理學家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生物反饋松弛治療。大多數研究報道,糖尿病患者通過生物反饋松弛訓練后血糖水平明顯下降,糖耐量明顯改善,外周血流量增加,微循環得到改善。
3.心理治療輔助治療緊張性頭痛著名頭痛專家Murtin認為,這種頭痛常由于人際矛盾、不如意、羞怯、罪惡感、嫉妒、鉆牛角尖、內心恐懼,以及有依賴性、性欲和沖動的控制等心態所致。此外,本病與人格特征有關。有學者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研究25例緊張性頭痛,其中多數患者有疑病癥、憂郁癥、癔癥;患者性格常有好強、固執孤僻、謹小慎微、內省力缺乏的特點,對他人的言論過度敏感,這就促使自己處于長期緊張、焦慮和恐懼之中,行動上又表現出強力自制,精神上有不安焦慮和抑郁不協調的心態。緊張性頭痛還好發于某些職業,如會計、教師、描圖員、紡織工人、計算機人員等,因長期低頭可致枕頸部肌肉緊張、勞損。采用生物反饋療法不僅可以治療緊張性頭痛,還可以預防。據文獻報道,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有效率可達95%.有心理障礙者可進行宣泄疏導放松治療,消除緊張行為。嚴重焦慮抑郁者可加用安定、羅拉、多慮平等藥物。頭痛時也可用止痛劑、肌肉松弛劑和血管擴張藥物。日常生活要注意意控訓練,學會做到遇事不慌,遇難不憂,精神放松,調控緊張情緒,可以預防和治療緊張性頭痛。綜上所述,精神科心理治療在綜合性醫院可廣泛開展。(1)對于急性疾病的患者:此類患者的特點是起病較急,且一般病情較重,往往存在嚴重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反應,有時在給予臨床醫療緊急處置的同時,需要同時進行一定的心理治療,例如給予精神支持療法、松弛療法等,以幫助患者認識疾病的性質,降低心理應激反應水平,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但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一般應在疾病得到控制以后進行。(2)對于慢性疾病的患者:這類患者病程一般較長,由于無法全面康復以及長期的患者角色的作用,往往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并因此而導致疾病癥狀的復雜化,進一步影響了機體的康復過程。心理支持治療和行為治療等手段往往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例如慢性疼痛患者的行為矯正治療、康復療養患者的集體支持治療等。(3)對于心身疾病的患者:由于患者的發病過程中有明顯的心理社會因素參與,心理治療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兩個方面:(1)針對致病的心理因素,通過幫助患者消除或緩解心理應激反應,以減輕疾病癥狀,改變疾病發展過程,并促進其康復。例如矯正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為,緊張性頭痛患者的認知治療等。(2)直接針對疾病的病理過程而采取的心理學矯正措施,例如對高血壓病患者進行的松弛訓練,對癱瘓病患者進行的生物反饋治療等。總之,心理治療應貫穿在護理全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以其語言和行為,影響和改變患者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的行為,提高患者認知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能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增進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疾病的康復或向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