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三產程婦女的觀察及護理
1.臨床表現
(1)胎盤剝離:
胎盤剝離征象:子宮體變硬呈球形,胎盤剝離后降至子宮下段,子宮底升高達臍上;陰道突然流出大量血液;陰道口外露的一段臍帶自行延長;用手掌尺側在產婦恥骨聯合上方輕壓子宮下段,子宮體上升而外露的臍帶不再回縮。
胎盤剝離及排出方式:
1)胎兒面娩出式:胎盤從中央開始向周圍剝離,并由接觸胎兒面或光滑面先出現在陰道口。胎盤娩出后有少許出血,此方式多見。
2)母體面娩出式
胎盤從邊緣開始剝離再向中央剝離,它會卷起來隨著子宮表面滑出,以母體面或粗糙面先出現在陰道口。其特點是先有較多出血后再排出胎盤,此方式較少見。常會伴隨胎盤碎片存留。
(2)胎兒娩出后,子宮底降至平臍,宮縮暫停,幾分鐘后又重新出現。
2.輔助檢查 根據病情需要,選擇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氣分析及心電圖等檢查,以協助判斷母嬰的狀況。
3. 護理措施
(1)協助胎盤娩出:當確定胎盤完整剝離時,應在宮縮時用左手握住宮底輕壓子宮,產婦稍向下用力,同時右手輕輕牽拉臍帶,協助胎盤娩出。助產士切忌在胎盤尚未完全剝離之前,用手按揉、下壓宮底或牽拉臍帶,以免引起胎盤部分剝離而出血或拉斷臍帶,甚至造成子宮內翻。胎盤娩出后,按摩子宮刺激其收縮以減少出血。
如胎兒娩出后15~30分鐘,排除膀胱充盈及給宮縮劑后胎盤仍不排出,可經臍靜脈注入40℃生理鹽水200~500ml,利用膨脹絨毛和溫熱的刺激,促使胎盤剝離。如經上述處理仍無效者,應在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下行手取胎盤術。
(2)檢查胎盤胎膜:將胎盤鋪平,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注意有無胎盤小葉缺損,血管有無斷裂,及時發現副胎盤。若發現有殘留胎盤和胎膜時,應產后刮宮。
(3)檢查軟產道:胎盤娩出后應仔細檢查會陰、小陰唇內側、尿道口周圍、陰道及宮頸有無裂開。如有裂傷,應立即縫合。縫合前應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傷口,預防傷口感染。
(4)預防產后出血:胎兒娩出后,遵醫囑注射縮宮素。
(5)新生兒即時護理:新生兒娩出后,采用阿普加評分法判斷新生兒有無窒息或窒息的程度。以出生后分鐘時的心率、呼吸、肌張力、喉反射及皮膚顏色五項體征為依據,每項0—2分,滿分10分。8—10分為正常新生兒;4一7分為輕度窒息,需積極處理,如吸氧、插管吸痰等;o一3分為重度窒息,需緊急搶救,如氣管插管、臍靜脈給藥或氣管內給藥等。在搶救過程中,應在不同時間繼續評分。一般于生后1分鐘、5分鐘,各進行一次評分。
1)新生兒保暖:
2)早開奶:在出生1小時內,若新生兒無異常情況,應裸體與母親進行皮膚接觸,將新生兒放置于母親的胸部進行早開奶30分鐘。通過嬰兒吸吮母親的乳房,可刺激垂體釋放催乳素及縮宮素,促使早下奶并可預防產后出血,同時也建立了母嬰情感的交流。
3)眼睛護理:出生后用眼藥水滴雙眼,以預防經過產道時新生兒眼睛受感染。
4)新生兒測量體重、身長,右手腕系上寫有母親姓名和病歷號的手腕條,將嬰兒右腳底紋印在嬰兒病歷上。
(6)產后即時護理:分娩后繼續在產房內觀察2小時。因為此階段產婦易發生合并癥,最常見是產后出血。因此,給產婦提供擦浴,更換衣服,保暖的同時,應觀察子宮收縮,宮底高度,膀胱充盈度,陰道流血量,會陰陰道內有無血腫。每15—30分鐘測量一次血壓、脈搏,詢問產婦有無頭暈、乏力等。同時注意以下情況:
1)陰道流血不多,但宮縮欠佳,子宮底上升表示子宮腔內有積血,應擠壓子宮底排出積血,同時按摩子宮,給予宮縮劑。
2)注意膀胱是否過脹,必要時導尿,以免影響子宮收縮。
3)產婦自覺肛門墜脹感,應警惕有會陰陰道血腫,應行肛門檢查以便確診。若血腫較小時,可嚴密觀察其發展趨勢,若血腫較大或持續增大時,需切開止血,重新縫合。
報名信息:護士資格考試報名入口 www.21wecan.com
2011年護士資格考試報名條件
護士資格證與執業證的問題
2011年護士資格考試政策
初級護師考試報名網站
2011年護士資格證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