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二節 化膿性腦膜炎
一、病因 常見的致病菌有腦膜炎雙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大腸桿菌、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引起。
發病機制: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和飛沫傳播。細菌大多從呼吸道侵入,也可由皮膚、粘膜或新生兒臍部侵入,經血循環到達腦膜。在細菌毒素和多種相關細胞因子作用下,形成軟腦膜、蛛網膜和表層腦組織為主的炎癥反應,表現為廣泛性血管充血、大量的中性粒細胞浸潤和纖維蛋白滲出,伴有彌漫性血管源性和細胞毒性腦水腫。
一、 臨床表現
化膿性腦膜炎分為兩型:
(一) 爆發型:起病急,發熱、頭痛、嘔吐、煩躁、抽搐等,皮膚可迅速出現出血點或淤斑,意識障礙、血壓下降,腦膜刺激征陽性。24小時內可死亡。常見于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二) 亞急型:病前數日常有上呼吸道炎癥或胃腸道癥狀。年長兒訴頭痛、肌肉酸痛;嬰幼兒表現為發熱、嘔吐、煩躁、精神萎靡、驚厥、昏迷。病原菌常見于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
二、體檢:腦膜刺激征陽性、顱內壓增高、部分患兒出現驚厥。
并發癥:硬腦膜下積液或積膿、腦積水、腦室管膜炎、腦神經受累(耳聾、失明)、腦實質受累(偏癱、智力低下、癲癇)
三、輔助檢查
1.腦脊液 壓力升高,外觀混濁或呈膿性,白細胞數明顯增多,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下降。
2.血象 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分類以中性粒細胞增加為主,嚴重感染時白細胞可不增高。
3.其他 血培養、皮膚瘀斑涂片找菌陽性、頭顱CT等。
四、治療原則
早期用藥、聯合用藥、堅持用藥、對癥處理。主要采取抗生素進行病原學治療。
1.抗生素治療 及早采用敏感的、可通過血—腦屏障的、毒性較低抗生素,聯合用藥,注意藥物配伍。
(1)病原菌未明時,可選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三嗪或頭孢噻肟
(2)病原菌明確后,選用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
(3)療程:靜脈滴注抗生素10一14天。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革蘭陰性桿菌腦膜炎應在21天以上。若有并發癥,還應適當延長。
2.對癥及支持治療
(1)保持水、電解質的平衡。
(2)給予20%甘露醇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的發生。
(3)對癥處理:降溫、止痙及糾正休克。
(4)并發癥的治療:
五、護理措施
1.高熱的護理 T>38.5℃,應在半小時內降到正常
2.飲食護理 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
3.病情觀察對癥處理:15-30分鐘巡視病房一次,監測生命體征;備好搶救藥品及器械
4.防止并發癥
與流感嗜血桿菌性腦膜炎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接觸的易感兒應服用利福平,每日20mg/kg,共四天。
5.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