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營養性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一節 營養不良
(一)病因
1.長期攝入不足
2.消化吸收障礙
3.需要量增多
4.消耗量過大
(二)發病機制
1.糖原不足或消耗過多致低血糖
2.脂肪消耗致血清膽固醇下降、脂肪肝;
3.蛋白質供給不足或消耗致血清蛋白下降、低蛋白水腫;
4.由于全身總液量增多致細胞外液呈低滲狀態。
(三)臨床表現
1.早期表現為體重不增,久之體重減輕,身長低于正常,出現身材矮小。
2.皮下脂肪消耗 依次是腹部、軀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
3.皮膚干燥、蒼白、松弛。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
4.生命體征 體溫低于正常、脈搏減慢、心音低鈍、血壓偏低。
5.精神改變 初期煩躁,以后變得冷漠。
6.血清蛋白降低時可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7.嬰兒常有饑餓性便秘或腹瀉。
8.并發癥:營養性貧血、干眼癥、口腔炎、末梢神經炎,還可出現皮膚黏膜的出血點、齒齦浮腫、鼻出血及上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臨床上根據各種癥狀的程度,將營養不良分為三度。
(四)輔助檢查
1. 血清白蛋白降低 是最突出的表現
2.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水平下降,是診斷營養不良的較好指標
3.多種血清酶活性、血糖、血漿膽固醇水平降低,各種電解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
4.生長激素分泌增多
(六)護理措施
1.飲食管理
(1)對于輕度營養不良患兒,可較早添加富含蛋白質和熱量較高的食物,開始每日可供給熱量250~330kJ/kg(60~80kcal/kg),以后逐漸遞增。
(2)對于中、重度營養不良患兒,熱能和營養物質的供給應由低到高,逐漸增加,開始每日可供給熱量165~230kJ/kg(60~80kcal/kg)
選擇食物的原則:一是適合患兒的消化能力,二要符合營養需要
2.促進消化、改善食欲
3.預防感染
4.觀察病情
(1)患兒早晨容易出現低血糖,也可有呼吸暫停,需立即靜脈注射25%~50%的葡萄糖溶液進行搶救;
(2)治療及護理開始后應每日記錄進食情況及對食物的耐受情況,定期測量體重、身高及皮下脂肪的厚度,以判斷治療效果。
5.促進生長發育
6.健康教育
例:營養不良是指缺乏:
A.熱能和(或)脂肪
B.熱能和(或)蛋白質
C.熱能和(或)糖
D.蛋白質和(或)脂肪
E.脂肪和(或)糖
參考答案解析:B
營養不良是指因缺乏熱能和(或)蛋白質引起的一種營養缺乏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