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寒冷、早產、低體重、感染和窒息可能是其致病因素。
1.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不成熟;
2.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薄,血管豐富,易散熱;
3.早產兒棕色脂肪儲存不足,缺氧、酸中毒及感染時產熱不足;
4.寒冷時無寒戰產熱反應,容易出現體溫下降;
5.皮下脂肪組織中飽和脂肪酸較多,熔點較高,體溫降低時易凝固。
發病機制:
低體溫和皮膚硬腫使皮膚血管痙攣收縮,血流緩慢凝滯,造成組織缺氧、代謝性酸中毒和微循環障礙,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全身多器官損傷,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二、臨床表現
一般以生后1周內新生兒和未成熟多見。
1.低體溫 體溫常低于35℃,重者低于30℃。
2.硬腫
發生順序為:小腿一大腿外側一下肢一臀部一面頰一上肢一全身。硬腫可分輕、中、重三度,常與硬腫發生的范圍有關,輕度<20%,中度20%一50%,重度>50%。硬腫范圍的計算方法: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雙下肢26%。
3.多器官功能損害
三、治療原則
復溫、支持療法、合理用藥、對癥處理。
四、護理措施
1.復溫 是治療護理的關鍵措施,復溫的原則是循序漸進,逐步復溫。
(1)如肛溫>30℃的患兒可放人30℃暖箱中,根據體溫恢復的情況逐漸調整到30~34℃的范圍內,6~12小時恢復正常體溫。
(2)如肛溫<30℃,先將患兒置于比體溫高1—2℃的暖箱中,并逐步提高暖箱的溫度,每小時升高1℃,不超過34℃。每小時監測肛溫、腋溫1次,于12~24小時恢復正常體溫。
2.合理喂養
3.預防感染,保持患兒皮膚的完整性。
4.觀察病情,每2小時測體溫1次,體溫正常6小時后改為4小時1次。
5. 健康教育
例: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出現皮膚硬腫,首先累及
A. 面頰部
B. 上肢
C. 小腿
D. 臀部
E.股外側
參考答案解析:C
硬腫發生的順序為:小腿一大腿外側一下肢一臀部一面頰一上肢一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