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獲得的免疫方式
1.主動免疫:主動免疫制劑在接種后經過一定期限產生的抗體,在持續1~5年后逐漸減少,故還要適時地安排加強免疫,鞏固免疫效果。
2.被動免疫:有效時間約3周左右,用于應急預防和治療。
二、計劃免疫:是根據兒童的免疫特點和傳染病發生的情況制定的免疫程序,有針對性的將生物制品接種到嬰幼兒體中,嚴格實施基礎免疫(即全程足量的初種)及隨后適時的加強免疫(即復種),以確保兒童獲得可靠的免疫,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發生的目的。
(一)免疫程序
初生:卡介苗、乙肝疫苗初種(0,1,6)
2個月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糖丸(初種)(2,3,4)
3個月白喉類毒素、百日咳菌苗破傷風類毒素混合制劑(初種) (3,4,5)
8個月麻疹減毒活動疫苗(初種)
乙腦流行地區1歲后注射乙腦疫苗
(二)預防接種的注意事項
1. 接種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 安排適當場所
(2) 仔細解釋
(3)生物制品的準備和處理
(4)嚴格無菌操作
(5)嚴格查對
(6)局部消毒
(7) 及時記錄和預約
(8)交代接種后的注意事項及處理措施
2.嚴格掌握禁忌證
(1)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者。
(2)有明確過敏史者禁止接種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麻疹疫苗(雞蛋過敏者)、脊髓灰質炎糖丸(牛奶或奶制品過敏)、乙肝疫苗(酵母過敏或疫苗中任何成分過敏)等。
(3)患有結核病、急性傳染病、腎炎、心臟病、濕疹及其他皮膚病者不予接種卡介苗。
(4)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期間、發熱、腹瀉和急性傳染病期忌服脊髓灰質炎疫苗。
(5)兒童及家庭成員患癲癇、神經系統疾病,有抽搐史者禁用百日咳疫苗。
(6)患有肝炎、急性傳染病(包括有接觸史而未過檢疫期者)或其他嚴重疾病者不宜進行
(三)預防接種的反應及處理
1.一般反應
(1)局部反應 接種后數小時至24小時左右,注射部位會出現紅、腫、熱、痛,有時還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或淋巴管炎。
(2)全身反應
一般于接種后24小時內出現不同程度的體溫升高,多為中、低度發熱,持續1~2天。體溫37.5℃左右為弱反應,37.5~38.5℃為中等反應,38.6℃以上為強反應。但接種活疫苗需經過一定潛伏期(5~7天)才有體溫上升。此外,還常伴有頭暈、惡心、嘔吐、腹瀉、全身不適等反應。個別兒童接種麻疹疫苗后5~7天出現散在皮疹。
2.異常反應: 發生于少數人,臨床癥狀較重。
(1)過敏性休克:
(2)暈針:
(3)過敏性皮疹:蕁麻疹最為多見,一般于接種后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經服用抗組胺藥物后即可痊愈。
(4)全身感染:
例:預防接種時發生過敏性休克,以下處理不正確的是:
A.使患兒平臥
B.頭高位
C.注意保暖
D.吸氧
E.皮下或靜脈注射1:1000腎上腺素0.5-1毫升,必要時可重復注射。
參考答案解析:B
發生過敏性休克時,應使患兒平臥,頭稍低,注意保暖,給予1:1 000腎上腺素0.5~lml,必要時可重復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