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腔
新生兒在出生時已有舌乳頭,舌短而寬,口腔黏膜柔嫩,唇肌、咀嚼肌、兩頰部脂肪墊發育良好。足月新生兒生后即具有較好的吸吮功能、吞咽功能;早產兒則較差。新生兒唾液腺發育不成熟,3~4個月時唾液分泌逐漸增多,而吞咽功能尚不完善,故常出現生理性流涎。
二、食管
新生兒食管似漏斗狀,食管下端賁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控制能力較差,常發生胃食管反流,一般在小兒。9個月時消失。新生兒食管長約10cm,1歲時11~12cm,5歲時16cm,學齡兒童20~25cm.新生兒食管具有與成年人相同的3個狹窄部位,其中通過膈部的狹窄相對較窄。
三、胃
嬰兒胃呈水平位,賁門括約肌發育差,幽門括約肌發育良好,嬰兒常發生胃腸逆向蠕動,若哺乳時吸入空氣,易發生溢乳和嘔吐。新生兒胃容量約30~60ml,1~3個月90~150ml,1歲時250~300ml.胃排空時間因食物種類不同而不同:水為1.5~2h,母乳為2~3h,牛乳為3~4h.早產兒胃排空慢,易發生胃潴留。
四、腸及腸道菌群
嬰兒腸道相對較長,分泌面積及吸收面積較大,利于消化吸收。腸系膜相對較長且活動度大,易患腸套疊及腸扭轉。早產兒腸乳糖酶活性低、腸壁屏障功能差和腸蠕動協調能力差,易發生乳糖吸收不良、全身性感染和功能性腸梗阻。新生兒哺乳后結腸和直腸有細菌繁殖,母乳喂養兒以雙歧桿菌為主,人工喂養兒則以大腸埃希菌為主。
五、肝
小兒年齡越小,肝臟相對越大。但肝細胞發育尚未完善,肝功能也不成熟,解毒能力較差。嬰幼兒在右肋緣下1~2cm易觸及,6歲后肋緣下不能觸及。嬰兒期膽汁分泌較少,影響脂肪的消化、吸收。
六、消化酶
3個月以下小兒唾液淀粉酶產生較少,嬰兒胃酸分泌比成人少,各種酶的活性較成人低,6個月以下小兒胰淀粉酶活性較低,1歲接近成人。新生兒胰脂肪酶活性也很低,到6~12個月時才接近成人。故不宜過早喂淀粉類食物,對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也應有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