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四節 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乙型A組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發熱、咽峽炎、草莓舌、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和退疹后片狀脫皮為特征。少數起病后l~5周可發生變態反應性風濕病及急性腎小球腎炎。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乙型A組溶血性鏈球菌是惟一對人類致病的鏈球菌,具有較強的侵襲力,能產生致熱性外毒素,又稱紅疹毒素,是本病的致病菌。該菌外界生活力較強,對熱及一般消毒劑敏感。
鏈球菌及其毒素侵入機體后,主要產生以下3種病變:
1.化膿性病變
2.中毒性病變
3.變態反應性病變 病程2—3周。少數病人發生變態反應性病理損害,主要為心、腎及關節滑膜等處非化膿性炎癥。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病人及帶菌者為主,自發病前24小時至疾病高峰傳染性最強。
2.傳播途徑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10歲以下小兒發病率高。
4.流行特征 以春季多見。
三、臨床表現
1.潛伏期 一般2—5天。
2.前驅朝 起病急、畏寒、高熱,多為持續性,常伴頭痛、惡心、嘔吐、全身不適、咽部紅腫、扁桃體發生化膿性炎癥。
3.出疹期
1)皮疹:多在發熱后第2天出現;始于耳后、頸部及上胸部,皮疹特點為彌漫性充血的皮膚上出現分布均勻的針尖大小的丘疹,壓之褪色,觸之有砂紙感,疹間無正常皮膚,伴有癢感。
2)特殊體征:
帕氏線: 腋下、肘窩、腹股溝處可見皮疹密集呈線狀
口周蒼白圈:
楊梅舌:
4.脫屑期 多數病人于病后1周末,按出疹順序開始脫屑,持續1~2周。無色素沉著。
5.并發癥 急性腎小球腎炎、風濕熱、關節炎
四、輔助檢查
白細胞總數增高,可達(10—20)×109/L,中性粒細胞占80%以上,取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養,可得到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例:猩紅熱患兒進行病原學檢查時,在治療前多用
A.尿培養
B.糞培養
C.咽拭子分泌物培養
D.血培養
E.皮疹滲出液培養
參考答案解析:C
猩紅熱的病原菌為乙型A組溶血性鏈球菌,它侵入患者咽部后,可在局部產生化膿性炎癥反應,引起咽峽炎、化膿性扁桃體炎。因此,取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養,可得到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五、治療原則
首選青霉素G治療,中毒癥狀重或伴休克癥狀者,應給予相應處理,防治并發癥。
六、護理措施
1.發熱的護理
(1)急性期病人絕對臥床休息,高熱者可予物理降溫,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
(2)補充水分和營養
(3)遵醫囑及早使用青霉素G治療,并給溶菌酶含片或用生理鹽水、稀釋2~5倍的復方硼砂溶液漱口。
2.皮膚護理 禁用肥皂水清洗皮膚。
3.預防并發癥
4.預防疾病的傳播
(1)隔離患兒:
(2)切斷傳播途徑:
(3)保護易感人群:接觸者醫學觀察7天,采用青霉素或磺胺類藥物預防。
報名信息:護士資格考試報名入口 www.21wecan.com
2011年護士資格考試報名條件
護士資格證與執業證的問題
2011年護士資格考試政策
初級護師考試報名網站
2011年護士資格證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