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氨酸加壓素(AVP)又稱抗利尿激素,是發現最早的神經內分泌激素之一〔1〕。幾年來在腦出血急性期血漿AVP含量變化與病程關系方面報道較少。我們對37例腦出血患者血漿A vP含量及其中15例患者血漿AVP含量變化情況進行了連續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1997年10月~1998年4月急診住院患者,均符合下列條件:發病后24小時內入院;經顱腦CT檢查確診為基底節區出血,出血量<40 ml。
1.2 病例分組:根據CT檢查所見,按出血量多少將患者分為2組,出血量≤20 ml者2例,出血量>20 ml者35例,又按腦出血累及部位將病例分為2組:基底節區出血未累及丘腦者28例,累及丘腦者9例。
1.3 檢驗指標、樣品采集與方法:除臨床常規檢驗指標外,檢測了血漿AVP含量。采用美國DSL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的精氨酸加壓素試劑盒。
全部患者發病后72小時內清晨空腹采肘靜脈血。部分患者于第7日、第14日再次采血。采集后5分鐘內置冰箱,(6±2)℃恒溫保存,2小時內離心(3 000 r/min)取血漿,置 -70℃冰箱待測。所有樣品均一次性完成檢測;試劑配制及檢驗操作由專職技師完成。正常參考值選用本院核醫學科對1組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血漿AVP測得的數據。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for Windows軟件和Primer統計程序對檢驗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均值差異的t檢驗和方差分析。
2 結 果
2.1 臨床常規檢驗:血糖、尿素氮高于正常參考值者在本組病例中分別占61.8%(21/24)和50.0% (18/36)。入院時收縮期血壓超過18.7 kPa(1 kPa=7.5 mmHg)者占91.9%(34/37),舒 張期血壓超過12.0 kPa者占78.4%(29/37)。
2.2 AVP含量:共獲得有效樣品37個,血漿中AVP含量波動在3.56~58.00 ng/L,平均(27.89±16. 73)ng/L,與正常參考值(5.20±2.90)ng/L比較,其差異有非常顯著意義(P<0.001)。從個案分析來看,超出正常值范圍上限(11.00 ng/L)者31例(83.8%)。
2.2.1 15例患者AVP連續測定結果見表1。可見,隨著病程的進行血漿AVP含量雖有下降的趨勢,但與正常參考值比較其差異仍均有顯著性,3次結果相互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表1 15例患者AVP連續測定結果(x±s)ng/L
測定序次 | AVP測值 | 正常參考值 | t值 | P值 |
第1次 | 22.57±13.88 | 5.20±.90 | 4.566 | 0.000 |
第2次 | 14.50±14.44 | 5.20±2.90 | 2.819 | 0.008 |
第3次 | 13.56±3.49 | 5.20±2.90 | 2.702 | 0.011 |
2.2.2 按腦出血量分組血漿AVP含量測值見表2。
表2 腦出血量與血漿AVP含量(x±s)ng/L
出血量 | 例數(例) | AVP測值 | P值 |
≤20組 | 2 | 39.88±15.99 | 0.3041 |
<20組 | 35 | 29.81±19.75 |
表3 腦出血部位與血漿AVP含量(x±s)ng/L
出血量 | 例數(例) | AVP測值 | P值 |
基底節區出血未累及丘腦 | 28 | 27.28±15.99 | 0.6989 |
基底節區出血累及丘腦 | 9 | 29.81±9.75 |
AVP是由下丘腦內的大細胞神經元分泌,經下丘腦垂體束運至垂體后葉釋放,對中樞神經效應亦可產生各種影響,主要參與對血壓、心率、水鹽代謝的調節〔1〕。許多實驗研究表明,在應激狀態、腦出血時AVP釋放增多,從而血漿中AVP含量增高〔2[ cD?2〗7〕。但也有人報告腦出血患者血漿AVP含量改變不明顯〔8〕。本組患者腦出血后3日內AVP含量最高,隨著病程延長其含量逐漸下降,但直到第14日的檢測結果仍高于正常參考值,且差異有顯著意義。Bathgate等報告〔4〕,腦內嚴重出血可 使血漿AVP含量明顯升高,但沒有涉及AVP升高的程度是否與出血量有關。本研究出血量不同的2組間AVP含量無顯著性差異,血漿AVP含量與腦出血量間的聯系問題尚需做更多觀察。一般認為,摧毀下丘腦這些核團或通路可導致血中AVP缺乏〔1〕。本組病例,丘腦受損與未累及丘腦的兩個亞組間,血漿AVP含量沒有顯著性差異。本組患者絕大部分入院時血壓升高,是否與AVP含量的變動有關尚需進一步探討。
綜合所得結果:腦出血急性期血漿中AVP含量明顯上升;腦出血量與血漿中AVP含量間似無直接聯系;丘腦是否受累看來不會影響血漿AVP含量;血漿AVP含量下降可能預示病情好轉,借助AVP含量來判斷預后問題值得繼續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