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報告
男性,14歲,漢族,農民。以間歇性頭痛,頭昏10余年,加重伴全身抽搐發作3年為主訴入院。病人抽搐發作時意識喪失、口吐白沫、四肢屈曲性抽搐,持續約3~5min后自行緩解,每月發作3~5次,服用多種抗癲癇藥物(中、西藥)無效。入院時查體:神志清,精神一般,語言可,體檢合作,顱神經未見異常,四肢有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頭顱平片示顱內3枚長短不等,方向不同的金屬細針,位于右額頂近中線處,其中1枚刺入對側。計算機體層攝影(CT)掃描見3枚金屬針均位于腦內。針尾近中線,其中1枚穿過大腦鐮進入對側側腦室前角。
圖1 立體定向手術CT影像重建3枚針在顱內之位置
入院診斷:顱內金屬異物,繼發性癲癇。于1999年9月14日行CT腦立體定向顱內異物摘除術,采用Fisher 腦立體定向儀(德國),常規安裝頭架,行CT掃描,予以螺旋CT三維圖像重建,顯示異物的全貌(大小、長短和走向),找出3根異物的尾端(最靠腦皮質端)為手術靶點,分別計算出三維坐標值。然后在導向器指導下行小范圍開顱術,局麻下以距3根異物最近處行頭皮直切口(長約5~6cm),顱骨鉆洞,再咬除顱骨擴大形成骨窗,按導向器定位,發現1枚異物尾端位于硬膜中,局部硬膜增厚、發黃,予以切開硬膜,分離粘連后拔除之。另二枚位于矢狀竇旁之皮層內,局部蛛網膜增厚、發黃,分離粘連后拔除之。異物為3枚金屬縫衣針,其中1根長3.5cm,兩根長4.7cm,已生銹,周圍有明顯瘢痕組織包裹。術后病人癲癇消失,無并發癥,恢復順利,精神狀態明顯好轉,頭顱平片顯示異物已完全摘除。
2 討 論
顱內金屬異物是否需要摘除,一直存在著爭議,近年,由于定向設備和手術方法的改進,使手術定位準確、手術創傷小、并發癥少,因此臨床醫師更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態度,盡量行手術治療。手術后可以消除金屬異物在腦內形成的潛在危險,如感染、癲癇等;解除病人和家屬的長期思想負擔。本例病人顱內存留3根縫衣針位于腦功能區,癲癇發作頻繁,且有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腦電地形圖檢查顯示異常波形部位與異物所在部位相吻合,因此,有明確手術指征。采用
CT腦立體定向技術一次成功取出3枚縫衣針,手術未造成腦損害,手術達到預期效果,國內外也僅有個案報道。
3根針均位于顱骨矢狀縫與冠狀縫交界處,且深入腦皮層內,我們推測這些針應該是在病人年幼時前囟尚未閉合前,從前囟插入的。據此計算,異物存留已有14年左右,而癲癇發作是近3年之事件,另有病例報告情況與此相同,即該類病人金屬異物存留時間較長,而癲癇發作時間較短,表明癲癇發作可能由于3根針位置靠近運動區皮層及其傳導路,長時間存留其周圍為膠質纖維瘢痕組織包裹,金屬電解,刺激周圍神經元異常放電所致。
1、2011年外科主治醫師考試成績查詢
【外科學主治醫師考試網】 【外科主治醫師模擬試題】 【外科主治醫師考試報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