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病因類型
1.急性非特異性心包炎可能與病毒感染或過敏、自身免疫反應有關,臨床特征為:劇烈胸痛、發熱、心包摩擦音是最重要體征;有心包積液但很少發生嚴重心臟壓塞;化驗檢查常有白細胞總數增加,血沉增快;X線示50%~90%患者有心影增大;早期就診可記錄到心電圖ST段抬高。
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以對癥治療為主,如臥床休息、鎮痛藥等;糖皮質激素能有效控制癥狀。
2.結核性心包炎在我國結核是心包類常見病因。臨床表現除結核病的全身反應外,可有心包炎及心臟受壓癥狀。患者有長期低熱、疲乏、體重減輕及心包積液體征等,但心前區疼痛及心包摩擦音少見。心包滲液大量或中等,為漿液纖維蛋白性或血性,早期診斷和及時抗結核治療對防止轉變為縮窄性心包炎甚為重要,糖皮質激素對積液的吸收與病情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3.腫瘤性心包炎心包原發腫瘤主要是間皮瘤,但以轉移性腫瘤多見。臨床表現除原發疾病外可有心包摩擦音、積液等;積液多為血性,通常無明顯胸痛,滲液抽出后又迅速產生,可引起心臟壓塞。
凡快速增長的血性積液伴心臟壓塞,尤其伴心電圖電交替者應高度懷疑腫瘤性心包炎可能,心包積液中尋找腫瘤細胞可明確診斷。治療包括去除原發病外,心包穿刺或切開以解除心臟壓塞或心包內注射抗腫瘤藥物等。
4.心臟損傷后綜合征可發生在急性心梗后,心臟直視和非直視手術后,臨床表現,包括發熱、心前區疼痛、干咳、肌肉關節痛及白細胞增高、血沉加速等?砂l展為心臟壓塞。本病有自限性,一般只需休息及對癥治療;糖皮質激素對消除癥狀甚為有效;如有心臟壓塞,可行心包穿刺抽液。機制多為心臟損傷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
5.化膿性心包炎主要致病菌為葡萄球菌和革蘭陰性桿菌,肺炎球菌等。臨床上有發熱、白細胞增多及毒血癥表現,同時可有呼吸困難、頸靜脈怒張或心臟壓塞。
心包穿刺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應用有效抗生素和心包切開引流為主要治療措施。
(五)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X線、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檢查可作出心包炎診斷,然后需結合不同病因性心包炎的特征及心包穿刺、活體組織檢查等資料對其病因學作出診斷。
縮窄性心包炎
指心臟為增厚、僵硬、纖維化的心包捆繞,心臟舒張期充盈受限。
1.病因結核病為主要病因。
2.癥狀可出現kussmaul征。
3.體征心包叩擊音,心音減低。
4.X線心影三角形。
5.EGG見QRS波群低電壓,T波低平或倒置。
6.治療:早期心包切除,疑有結核者,術前抗結核治療4周,術后用藥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