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學教學精品課程 第二章 呼吸系統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時間:2009-11-24 16:56
來源:內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
目的要求:
一、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慢性肺心病)代償期及失代償期臨床表現的特點、診斷方法;掌握慢性肺心病呼吸功能不全與心功能不全的處理要點。本病緩解期防治的重要性及具體措施。
二、了解肺心病發病的關鍵是肺性肺動脈高壓的形成,熟悉肺性肺動脈高壓的形成機制。
三、明確慢性肺心病是常見病,是呼吸系統重點疾病之一。發病機理復雜,并發癥多,輔助檢查多,用藥涉及到眾多方面的知識,是訓練青年醫師的診斷水平和處理復雜病最有代表性疾病之一。因此一定要學好。
講課時數:2 學時
教學內容:
概述:定義、概況(發病率、年齡、病程)、近年來國內防治研究本病的進展及重大成就。
病因:
一、支氣管、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最常見,其次為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結核,塵肺,慢性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等。
二、胸廓運動障礙性疾。喝绺鞣N原因引起的脊柱和胸廓畸形。
三、肺血管。喝缋奂胺蝿用}的過敏性肉芽腫病,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等。
四、其他: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
發病原理和病理:
一、慢性肺心病是慢性肺部病變引起肺功能和結構的改變,產生反復的氣道感染和低氧血癥,導致一系列的體液因素和肺血管的變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血管結構重塑,肺動脈高壓形成,進而使右心擴張、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臟病。
二、產生肺動脈高壓的原因:
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由于缺氧、高碳酸血癥和呼吸性酸中毒所致,這是主要原因。
2.肺血管阻力增加解剖學因素:慢性炎癥累及肺小動脈血管炎;肺氣腫肺泡內壓增高,壓迫肺泡毛細血管,造成毛細血管腔 狹窄、閉塞,以及肺泡壁的破裂,肺泡毛細血管床減損;肺血管的重構,均使肺循環阻力增加,促使肺動脈高壓的發生。
3.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稠度增加。
三、右心室肥厚擴張及心力衰竭的原因。
1.肺動脈高壓(最主要的),使右心室產生代償而肥厚,在急性加重期,肺動脈持續性升高,超過右心室負荷,右心失代償,右心室排血量下降,促使右心室擴大和右心室功能衰竭。
2.心肌缺氧。
3.酸堿平衡失調。
4.其他重要器官的損害,缺氧和高碳酸血癥,使腦、肝、腎、胃腸及內分泌系統,血液系統等發生病理改變,引起多臟器的功能損害。
臨床表現:(包括并發癥)
本病常是以緩解期與急性加重期交替出現的疾病,臨床表現也復雜多變。
一、肺、心功能代償期(緩解期):此期主要為慢阻肺的表現,具有原發病的表現及病史,如咳、痰、喘和氣短,肺氣腫征,肺動脈高壓征及右室肥大征的表現。
二、肺、心功能失代償期(急性加重期):多由于急性呼吸道感染誘發,通氣與換氣功能發生嚴重障礙,出現呼吸衰竭的癥狀, 由于嚴重缺氧及失代償性呼吸性酸中毒時可產生肺性腦病的臨床表現,右心功能衰竭的臨床表現及特點,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的各種表現及特點,各種并發癥的臨床表現。
器械檢查及實驗室檢查;
X線,心電圖,心電向量圖,超聲心動圖,肝功能,腎功能,血氣分析及血液生化檢查。 重點講述X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的改變。
診斷及鑒別診斷:
一、診斷:患者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其他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變,出現肺動脈高壓,右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表現,結合心電圖、胸部X線、超聲心動圖、心向量等檢查可作出診斷。
二、鑒別診斷:風濕性心瓣膜病、冠心病、原發性心肌病。
治療:
一、緩解期 :
(一)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與及時控制呼吸道感染。關鍵是防治感冒及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如適當體育鍛煉,耐寒鍛煉,呼吸操縮唇吹氣鍛煉。
。ǘ⿲υl病的積極治療,預防復發。
二、急性加重期:改善呼吸功能,積極控制感染,通暢呼吸道,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積極處理并發癥。
。ㄒ唬┛刂聘腥荆簠⒖继稻囵B及藥物敏感試驗選擇抗生素。
。ǘ┩〞澈粑,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如氧療、促進排痰、支氣管舒張藥擴張支氣管、呼吸興奮劑應用及必要時機械通氣。
。ㄈ┛刂菩牧λソ撸
1. 利尿劑的適應癥,藥物選擇及劑量。
2. 強心劑的應用指征,制劑及劑量的選擇,注意事項。
3. 血管擴張劑的應用,說明其利弊。
。ㄋ模┛刂菩穆墒С#赫f明適應癥及藥物選擇。
。ㄎ澹┛鼓委
。┘訌娮o理工作
并發癥:肺性腦病、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預后:緩解期治療的效果良好與否,對病情轉歸有很大影響。
預防:
一、預防呼吸道感染,重視對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的防治,積極開展體育鍛煉,改善環境衛生及勞動條件,特別是對煙塵及有刺激性氣體的防護;注意個人衛生,凡因吸煙而致支氣管炎久治不愈者應戒煙。
二、積極治療呼吸道急、慢性疾病。
三、加強宣教。
教學方法:
一、課堂講授,多媒體教學,結合圖表、X線胸片、心電圖以及臨床實例講授。
二、典型病例示教與討論。
|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