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護理
第一節 概述
本節考點:
(1)分類
(2)病因與常見的致病菌
(3)臨床表現
(4)輔助檢查
(5)治療要點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感染性疾病和發生在創傷、手術、器械檢查或有創性檢查、治療后的感染,臨床較多見。
外科感染按致病菌分為:非特異性感染、特異性感染;按病程分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亞急性感染;按感染的發生情況可分為原發感染、繼發感染、混合感染、二重感染、條件性感染和醫院內感染。
外科感染的特點:①多數為幾種細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少數在感染早期為單一細菌所致,以后發展為幾種細菌的混合感染;②大部分感染有明顯而突出的局部癥狀和體征;③感染常較局限,隨著病理發展引起化膿、壞死等,使組織遭到破壞,愈合后形成瘢痕組織而影響局部功能。
外科感染可以有三種結局:①局限化、吸收或形成膿腫;②轉為慢性感染;③感染擴散。
(一)分類
1.按致病菌種類和病變性質分類
(1)非特異性感染:又稱化膿性或一般性感染,占外科感染的大多數。常見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擬桿菌和綠膿桿菌等。感染可由一種或幾種病菌共同導致,一般先有急性炎癥反應,進而可致局部化膿,如:癤、癰、手部感染、淋巴結炎、乳腺炎、闌尾炎和腹膜炎等。手術后感染多屬此類。
(2)特異性感染:是指由一些特殊的病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如結核桿菌、破傷風桿菌、產氣莢膜桿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等。不同的病菌可分別引起比較獨特的病理變化過程。
2.按病變進程分類
(1)急性感染:病變以急性炎癥為主,病程多在3周以內。
(2)慢性感染:病程持續超過2月的感染。
(3)亞急性感染:病程介于急性與慢性感染之間。
(二)病因與常見致病菌
外科感染是由外界致病微生物侵入人體所引起。致病微生物的種類、數量、毒力、感染途徑及其產生的毒素是構成感染的重要因素。人體內的防御功能與感染的發生也密切相關。當由于某種原因如皮膚黏膜受損、營養不良、較大的手術創傷,器械檢查、抗腫瘤治療或應用免疫抑制劑等造成人體防御功能降低時,原居于人體內的一些非致病菌或致病力較弱的細菌亦可引起感染。
(三)臨床表現
1.局部表現 紅、腫、熱、痛、功能障礙是非特異性感染的五大典型癥狀。但上述癥狀的程度和范圍可隨感染的部位、輕重和病程而不同,早期感染范圍小、位置深,局部癥狀可不明顯;晚期感染范圍大、位置淺,局部癥狀往往十分明顯。
2.全身癥狀 輕重不一,較輕感染者可無全身癥狀,較重感染者可出現發熱、頭痛、腰背痛、精神不振、焦慮不安、乏力、食欲不振、出汗、心悸等一系列全身不適癥狀。嚴重感染者可出現代謝紊亂、營養不良、貧血,甚至并發感染性休克等。
3.器官與系統功能障礙 感染直接侵及某一器官時,該器官功能可發生異常或障礙。嚴重感染導致器官的功能障礙。
4.特異性表現 特異性感染的病人可因致病菌不同而出現各自特殊的癥狀和體征。如破傷風病人可表現為肌肉強直性痙攣;氣性壞疽和其他產氣菌引起的蜂窩織炎可出現皮下捻發音;皮膚炭疽有發癢性黑色膿皰等。
(四)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檢查:血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當白細胞計數小于4×10 9/L或發現未成熟的白細胞時,應警惕病情加重。
(2)生化檢查:營養狀態欠佳者需檢查血清蛋白、肝功能等;疑有泌尿系感染者需檢查尿常規、血肌酐、尿素氮等;疑有免疫功能缺陷者需檢查細胞和體液免疫系統,如淋巴細胞分類、NK細胞和免疫球蛋白等。
(3)細菌培養:表淺感染灶可取膿液或病灶滲出液作涂片或細菌培養以鑒定致病菌。較深的感染灶,可經穿刺取得膿液。全身性感染時,可取血、尿或痰作涂片、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必要時重復培養。
2.影像學檢查
(1)超聲波檢查:用于探測肝、膽、胰、腎、闌尾、乳腺等的病變及胸腔、腹腔、關節腔內有無積液。
(2)X線檢查:適用于檢測胸腹部或骨關節病變,如肺部感染、胸腹腔積液或積膿等。
(3)CT和MRI:有助于診斷實質性臟器的病變,如肝膿腫等。
(4)對嚴重膿毒血癥、菌血癥或并發休克者,需連續監測重要臟器或系統的功能。
(五)治療原則
局部治療與全身性治療并重。消除感染因素和毒性物質(膿液、壞死組織等),積極控制感染,增強人體抗感染和組織修復能力。
1.局部處理
(1)非手術治療:
1)患部制動:肢體感染者,抬高患肢,必要時加以固定,避免局部受壓,有利于炎癥局限和消退。
2)局部用藥:淺表的急性感染在未形成膿腫階段,可選用中西藥進行積極治療,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腫脹消退和感染局限;感染傷口創面則需換藥處理。
3)物理治療:炎癥早期可以采取局部熱敷或采用超短波、紅外線輻射等物理療法,以改善局部血循環,促使炎癥吸收、消退或局限。
(2)手術治療:包括膿腫切開引流和嚴重感染器官的切除。當膿腫形成后應及時切開引流使膿液排出。部分感染尚未形成膿腫,但局部炎癥嚴重、全身中毒癥狀明顯者,也應作局部切開減壓,引流滲出物,以減輕局部和全身癥狀,避免感染擴散。深部膿腫可在B超、X線引導下作穿刺引流。
2.全身治療 主要包括支持療法和抗生素治療。
(1)支持治療:保證休息,提供含豐富能量、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飲食,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維持體液平衡和營養狀況。明顯攝入不足者,可提供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嚴重貧血、低蛋白血癥或白細胞減少者,予以適當輸血或補充血液成分。
(2)抗生素:根據細菌學檢查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調整抗生素種類,正確、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檢測藥物毒性。
(3)中醫藥治療:可服用清熱解毒類中藥。
(4)其他:體溫過高時,可用物理降溫或鎮靜退熱藥物。體溫過低時應注意保暖。疼痛劇烈者,適當應用鎮痛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