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的護理
本節考點: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約有70%~80%由病毒引起。常見病毒有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薩奇病毒、麻疹病毒等。細菌感染可直接或繼發于病毒感染之后發生,以溶血性鏈球菌多見,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偶見革蘭陰性桿菌。
本病全年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節多見,病原體主要通過飛沫、被污染的用具傳播。
誘因:當有受涼、過度疲勞等誘因導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下降時,侵入或原在上呼吸道的病毒或細菌迅速繁殖而引起本病,尤其是呼吸道有慢性炎癥或老、幼、體弱者更易發生。
(二)臨床表現
根據病因不同,臨床表現可分為幾種類型:
1.普通感冒:俗稱“傷風”,多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引起。起病急,以鼻咽部癥狀為主,早期有咽干癢。繼而出現打噴嚏、鼻塞、開始流清水樣鼻涕,2~3天后變稠,可伴咽痛、少量咳嗽。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癥狀,或有低熱、不適,輕度畏寒、頭痛。
2.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氣管炎 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瞬病毒等感染引起。
(1)急性病毒性咽炎:臨床特征為咽部發癢和燒灼感,輕度疼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以聲音嘶啞、說話困難、咳嗽時疼痛為特征,常有發熱。
(3)急性病毒性支氣管炎:臨床表現為咳嗽、無痰或有少量黏痰。
3.細菌性咽、扁桃體炎 多由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其次由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起病急,有明顯咽痛、畏寒、發熱,體溫可達到39℃以上。咽部充血,扁桃體充血、腫大,有黃色點狀滲出物,頜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
(三)輔助檢查
1.血象檢查 病毒感染者,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細菌感染者,血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多,重者可見核左移現象。
2.病原學檢查 病毒分離、病毒抗原的血清學檢查等,判斷病毒類型。細菌培養可判斷細菌類型,進行藥物敏感試驗,以指導臨床用藥。
(四)治療要點
1.對癥治療 注意休息、多飲水、戒煙,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防止繼發感染。發熱、全身酸痛可選用解熱止痛劑;鼻塞可用1%新麻點鼻,改善鼻塞癥狀;咽痛時含消炎喉片等。也可應用牛草藥如板藍根沖劑、感冒清熱沖劑、銀翹解毒片等治療。
2.病因治療 病毒感染,早期應用抗病毒藥有一定的療效,如利巴韋林。細菌感染,可根據病原菌選用敏感藥物。
(五)護理措施
1.注意體溫的變化,觀察病情變化。病人寒戰時應保暖,出汗多的病人要作好皮膚的清潔,作好高熱護理。防止口腔感染,進食后漱口或口腔護理。
2.保持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和空氣流通。適當休息,病情較重或年老者應臥床休息。注意呼吸道隔離,減少探視,防止交叉感染。
3.給予清淡、高熱量、豐富維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煙、酒。鼓勵病人多飲水,水量視病人體溫、出汗及氣候等情況而異。
4.囑病人按醫囑用藥,勿濫用抗生素。注意觀察藥物的副作用,應用抗生素時密切注意有無變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