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其他檢查
本節考點:
(1)心電圖檢查
(2)X線檢查
(3)超聲檢查
(4)放射性核素檢查
一、心電圖檢查
(一)概要
心電圖是心肌產生電位變化的體表記錄。
1.心電圖主要反映心臟的電位活動,因此,心電圖檢查的主要臨床意義在于:
①顯示各種心律失常,并可反映對其治療的效果;
②反映心肌受損、供血和壞死現象;
③觀察某些藥物在應用過程中對心肌的影響;
④反映某些電解質紊亂對心肌的影響,并可觀察其變化作為治療的參考。
2.心電活動傳導特點 正常心電活動起源于竇房結,沿心臟的特殊傳導系統的通道下傳,先引起心房和心室的興奮,此時在心電圖上可呈現一系列的波形,稱為P、Q、R、S、T以及U波。在心電活動開始后約0.02~0.07s,心臟才有機械的收縮活動。每次心電活動一完成,心臟即開始舒張。
(二)常規心電圖導聯
導聯就是引導心臟電流至心電圖機的連接電路,由探查電極(正極)、無關電極(負極或零極)和連接兩個電極以及心電圖機的線路結構。不同的檢測部位和不同的連接方式可組成不同的導聯。
1.肢體導聯 為從人體額面探查心電活動的導聯,有雙極肢導聯和加壓單極肢導聯。①雙極肢導聯(標準導聯Ⅰ、Ⅱ、Ⅲ):即連接放置于體表有一定距離的兩個部位的電極的線路,所得圖形反映兩個電極間的電位差(表2-1-4);②加壓單極肢導聯(aVR、aVL、aVF):加壓單極肢導聯是在兩個電極中,只使一個電極顯示電位,而使另一電極的電位等于零,所得波形可反映心臟局部的電活動情況(表2-1-5)
2.胸導聯為從人體水平面探查心電活動的導聯,現在多用的為單極胸導聯,即將探查電極分別置于心前區不同部位(表2-1-6)。
(三)心電圖的各波及間期的意義與正常范圍
1.正常心電圖的各波及間期的名稱和意義
(1)P波:是由心房激動所產生,代表左右心房除極時的電位變化。
(2)P—R間期:為心房開始除極到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反映電活動從心房到心室的傳導時間。
(3)QRS波群:是由心室激動所產生,代表全部心室肌除極時的電位變化和時間。
(4)S-T段:為心室除極剛結束到復極前的一段無明顯電位變化的短暫時間。
(5)T波代表心室復極時的電位變化和時間。
(6)Q-T間期:為心室從激動開始到復極結束的整個心電活動時間。代表心室除極、復極的總時間。
2.心電圖各波、段、間期正常范圍(表2-1-7)。
例題:
P波代表的是
A.心房除極波
B.右心房除極波
C.左心房除極波
D.心室除極波
E.心室復極波
『正確答案』A
例題:
P-R間期的測量是
A.由P波起始到QRS波的終末
B.由P波終末到QRS波的開始
C.由P波起始到QRS波的開始
D.由P波終末到QRS波的終末
E.以上都不對
『正確答案』C
例題:
心電圖V2導聯檢測電極放置的位置是
A.胸骨右緣第2肋間
B.胸骨右緣第4肋間
C.胸骨左緣第2肋間
D.胸骨左緣第4肋間
E.胸骨左緣第5肋間
『正確答案』D
二、X線檢查
(一)常用的X線檢查方法
1.常規檢查(透視、攝片)。
2.特殊檢查(體層攝影、間接攝影等)。
3.造影檢查
(二)X線檢查前準備
1.透視檢查 應簡單向病人說明檢查的目的和需要配合的姿勢,以消除病人進入暗室的恐懼心理。應盡量除去透視部位的厚層衣物及影響X線穿透的物品,如發夾、金屬飾物、膏藥、敷料等,以免干擾檢查結果,影響診斷治療。
2.攝影檢查 應向病人解釋攝影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如充分暴露投照部位、攝片時需屏氣等,使病人在攝片時合作。除急腹癥外,腹部攝片前應先清理腸道,以免氣體或糞便影響攝片質量。創傷病人攝片時,應盡量少搬動,危重病人攝片必須有臨床醫護人員監護。
3.造影檢查 應向病人作必要的解釋,以取得合作。一定要了解病人有無造影的禁忌證,禁忌證:如嚴重心、腎疾病或過敏體質等。對接受含碘造影劑檢查的病人需作碘過敏試驗,其方法可用35%的碘造影劑滴入眼球結合膜,于15分鐘后觀察有無充血反應;也可用同劑型的碘造影劑1ml作緩慢的靜脈注射,于15分鐘內觀察病人有無胸悶、心慌、惡心、嘔吐、呼吸急促、頭暈、頭痛、蕁麻疹等不良反應。應備齊各種急救藥物與用品,掌握嚴重反應的急救方法。
4.胃腸鋇餐檢查 檢查前3天禁服影響胃腸道功能的藥物和含鉀、鎂、鈣等重金屬藥物;
禁食10小時以上;有幽門梗阻者檢查前應先抽出胃內滯留物。
5.鋇劑灌腸檢查 檢查前1天進少渣半流質飲食,下午至晚上飲水1000ml左右;如作
鋇氣雙重造影,檢查前1日晚需服用番瀉葉導瀉;檢查當日禁早餐;檢查前2小時作徹底清潔灌腸。
(三)新技術的應用
1.計算機體層攝影(CT)
2.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3.介入放射學
4.磁共振成像(MRI)
5.新技術檢查前準備
(1)CT掃描:一般不需特殊準備。有時為了增強被檢查部位的檢查效果,常需配合使用造影劑,故檢查前應按照造影檢查的要求進行準備。胸腹部掃描前禁食6~8小時;盆腔掃描前3天進食少渣、少脹氣飲食。
(2)MRI掃描:MRI掃描前需向病人作必要的說明,以消除病人進入磁場檢查時的顧慮和恐懼。需去除病人隨身攜帶的任何可干擾磁場的金屬物件,包括義齒、節育環、起搏器等體內金屬性異物。
三、超聲檢查
(一)概要
1.超聲波的特性物理特性有:指向性、反射、散射性、吸收和衰減。
2.超聲診斷的基礎由于人體組織的密度不同,超聲診斷儀可形成各種不同的回聲圖像,這就是超聲診斷的基礎。
(二)超聲檢查前的準備
1.膽道B超前準備
(1)禁食12小時。
(2)查前24~48小時禁食脂肪餐。
2.胃、胰B超前準備
(1)禁食8~12小時。
(2)幽門梗阻者查前應抽去胃內潴留液。
3.膀胱、前列腺及婦產科B超檢查前準備
(1)檢查前2~3小時內不排尿,保持膀胱充盈。
(2)必要時,查前1小時飲水500~1000ml。
4.肝、脾B超及其他部位超聲檢查前一般無需特殊準備。
四、放射性核素檢查
(一)臟器顯像及功能檢查
1.檢查前準備
(1)腦平面顯像:檢查前給病人口服過氯酸鉀400mg,以封閉其他吸收示蹤劑的組織,保證檢查結果。
(2)心肌顯像:用顯像劑鉈(201T1),需在檢查前4小時開始禁食;用顯像劑锝(99mTc)在注藥后30分鐘進脂肪餐,以加速顯像劑從膽囊排除,減少對心肌的干擾。
(3)甲狀腺及碘功能測定:檢查前停服含碘食物(海帶、海蟹、紫菜等)及藥物(碘含片、蘆戈液、昆布、海藻等)4~6周,也不服用甲狀腺片、抗甲狀腺藥物2周,抗結核藥、溴劑、激素和避孕藥。在檢查當天早晨空腹服131NaI后,禁食2小時。
(4)膽系造影:檢查前禁食6小時,檢查膽囊收縮功能時,在膽囊顯影后進脂肪矮。
2.常用檢查種類及其意義見表2-1-4。
(二)放射免疫分析檢查
1.檢查前準備
(1)采血前日晚禁食油膩食物和飲酒。
(2)檢查當日晨空腹靜脈采血。
(3)采血時抽血速度不能過快,以免血液產生氣泡容易溶血。
(4)采血后及時送檢,防止生物活性物質發生酶解、降解和變質。或可將血樣置于-20℃保存,避免反復凍融。
(5)測定β2-微球蛋白時,應棄晨尿后飲水300ml左右,間隔30~60分鐘收集尿液,同時靜脈采血,以準確反映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和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2.常用分析項目及其意義見表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