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常用實驗檢查
本節考點:
(1)實驗檢查
(2)血液檢查
(3)尿液檢查
(4)糞便檢查
(5)常用腎功能檢查
(6)常用肝功能檢查
(7)其他生化檢查
一、實驗檢查護理準備
護理工作與實驗檢查結果的準確有密切的關系。為了確保實驗檢查結果的準確,臨床工作中應做到:
1.作好檢查前準備和解釋工作 護士在檢查前必須根據檢查項目的要求作好準備工作和對病人解釋工作。因為許多非疾病因素都會影響實驗檢查的結果,如空腹與否、采集標本時間、運動、服用藥物等。
2.正確采集標本 護士應按不同的檢查項目,正確地采集標本,例如采集血液標本時應注意:
(1)不能從輸液針頭或輸液的同一肢體的血管抽血,否則所測結果極不準確。
(2)應盡量縮短止血帶壓迫血管的時間。壓迫時間過長,可以使局部靜脈擴張、瘀血,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的含量會有所變化。
(3)避免人為溶血。
避免溶血的辦法是:注射器及針頭應潔凈干燥,止血帶不要束縛太緊,針刺時不能使局部組織損傷過多,不能用手擠壓局部組織迫使血液流出。抽得血液后,應先將針頭卸掉,再將血液沿試管管壁徐徐注入試管內,以免用力擠壓出或沖擊致使紅細胞破壞而溶血。
3.標本采集后的處理 標本放置時間的長短對實驗的影響因實驗項目而異。
二、血液檢查
(一)血液一般檢查
1.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測定
參考值:紅細胞(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血紅蛋白(Hb) 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2.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
參考值為:白細胞計數:4.0×109~10.O×109/L(4000~10000/μl)。
白細胞分類計數:中性粒細胞,桿狀核細胞0.01~0.05,分葉核細胞O.5~0.7,嗜酸性粒細胞O.005~0.05,嗜堿性粒細胞0~O.01,淋巴細胞0.3~0.4,單核細胞0.03~0.08。
(二)其他常用血液檢查
1.網織紅細胞計數 網織紅細胞的增減,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盛衰。
(1)參考值:成人O.5%~1.5%;絕對值24×109~84×109/L(24000~84000/μl)。
(2)網織紅細胞增多;見于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及巨幼細胞貧血經補充有關物質后。
(3)網織紅細胞減少: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
2.紅細胞沉降率 紅細胞沉降率簡稱血沉(ESR),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度。
參考值:魏氏法成年男性O~15mm/h;成年女性O~20mm/h。
3.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由骨髓成熟巨核細胞所產生,其功能為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并參與止血和凝血過程。許多出血性疾病常與血小板質與量的變化有關。
(1)參考值:100×109~30O×109/L(10萬~30萬/μl)。
(2)病理性減少:見于造血功能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放射病;血小板破壞增加,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分布異常,如肝硬化等。
(3)病理性增加:見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性貧血等。
4.出血時間測定 出血時間是指皮膚毛細血管受一定程度的創傷后,血液自然流出至出血停止所需的時間。
出血時間的長短,主要受血小板數量和功能以及毛細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等因素的影響,而受血漿凝血因子的影響較小。
參考值:Duke-法1~3分鐘,>4分鐘為延長。
5.凝血時間測定 凝血時間是指血液離體后至凝固所需的時間,用以測定血液凝固的能力。
參考值:試管法4~12分鐘;玻片法2~5分鐘;毛細血管法2~6分鐘。
6.血塊退縮試驗
三、尿液檢查
(一)尿液一般檢查
1.標本采集法 清潔容器隨時留取新鮮尿液100~200ml,腎臟疾患或作早期妊娠診斷
試驗時,以晨尿為好。成人女性留取標本時,應避免月經與白帶混入尿內。
2.檢查內容、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1)一般檢查:
1)量:正常尿量為1000~2000ml/d,當尿量<400ml/d為少尿,<1OOml/d為無尿。
2)顏色:新鮮正常尿液為淡黃色透明液體,多尿者(2500ml/d),尿色較淡;服用維生素B、呋喃唑酮、呋喃類藥物或多吃胡蘿卜者尿色增深。
病理情況下,尿色可有下列變化:
膽紅素尿:尿內含有大量的膽紅素,尿色呈深黃色,振蕩后泡沫亦呈黃色。多見于阻塞性黃疸及肝細胞性黃疽。
血尿:尿內含有一定量的紅細胞稱血尿。顏色為淡紅色或紅色。
血紅蛋白尿:尿液呈醬油色,見于急性溶血、惡性瘧疾和血型不合的輸血反應等。
乳糜尿:為白色乳樣尿液,見于晚期血絲蟲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腎周圍淋巴管受阻時。
3)透明度:正常新鮮尿液均為透明,放置后可出現微量絮狀沉淀,是由少量上皮細胞和粘蛋白組成。常見于尿內含有大量白細胞、膿細胞及細菌等炎性滲出物時,如系鹽類結晶則在加熱或加醋酸后可溶解。
4)氣味:尿液放置較久,因尿素分解可出現氨臭味,如剛排出的尿液即有氨味,為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的表現。糖尿病酮癥病人,尿液呈爛蘋果樣氣味。膀胱直腸瘺病人尿液帶糞臭味。
5)酸堿度:尿液一般為弱酸性~中性(pH5~7),進素食者尿液呈中性或弱堿性,進食肉類食物時尿液呈酸性。在酸中毒、發熱或服用氯化銨等藥物時。尿液可呈較強的酸性,服用碳酸氫鈉類藥物或堿中毒時,尿液呈堿性。
6)比重:正常成人在食用普通飲食情況下,尿比重大多波動在1.010~1.025。
(2)化學檢查:
1)尿蛋白質定性檢查:如果檢驗尿液發現有蛋白質,稱蛋白尿,多為病理情況,應進一步查清原因。
2)尿糖定性試驗:尿糖定性的方法有班氏法和試紙法兩種,前者較準確,后者則較方便。
(3)顯微鏡檢查:尿液顯微鏡檢查包括有機沉淀物(紅細胞、白細胞、膿細胞、上皮細胞、精子、管型等)和無機物(結晶性沉淀)。
1)紅細胞:正常人尿內無或偶見紅細胞,如離心沉淀后的尿沉渣在每高倍視野中平均見到3個以上紅細胞,稱鏡下血尿。常見于急、慢性腎炎、腎結核、泌尿系結石、腫瘤及出血性疾病。
2)白細胞及膿細胞:如每高倍視野中超過5個即為增多,稱鏡下膿尿。如果尿中出現大量白細胞和膿細胞,則表示泌尿系統有化膿性炎癥。對成年婦女應注意與生殖系統炎癥相鑒別。
3)上皮細胞:正常人尿內不易見或偶見上皮細胞,出現大量上皮細胞,常表示泌尿系統有炎癥。
4)管型:是蛋白質在腎小管內凝集而成的圓柱物,可含有細胞。正常人尿內不應出現,當尿內出現多量管型時,表示腎實質有病變。
(二)尿液其他檢查的標本采集法、參考直、臨床意義
1.尿酮體檢查 酮體是β-羥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總稱,為體內脂肪代謝的中間產物。當大量脂肪分解而使這些物質氧化不全時,可使血中濃度增高而由尿排出,因而丙酮和乙酰乙酸在尿內出現較早,化驗簡便,故臨床常用來測定尿中有無酮體。劇烈運動、高脂飲食、饑餓、妊娠劇吐、重癥不能進食等可出現酮尿。糖尿病酮癥病人,尿酮呈陽性。
2.1小時細胞排泄率測定
(1)標本采集法:病人照常工作、學習、不限制飲食,準確留取下午3小時的全部尿液送驗。
(2)參考值:男性:紅細胞<3萬/小時,白細胞<7萬/小時;女性:紅細胞<4萬/小時,白細胞<14萬/小時。
(3)腎盂腎炎白細胞排出增多,可達40萬/小時;急性腎炎紅細胞排出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