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臨終病人家屬及喪親者護理
一、臨終病人家屬的護理
(一)臨終病人家屬的壓力
病人的臨終過程也是其家屬心理應激的過程,也會經歷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憂郁期、接受期五個心理反應階段。他們在感情上難以接受即將失去親人的現實,在行動上四處求醫以求延長親人的生命。當看到親人死亡不可避免時,他們的心情十分沉重、苦惱、煩躁不安。臨終病人家屬可出現的改變有:
1.個人需求的推遲或放棄。
2.家庭中角色與職務的調整與再適應。
3.壓力增加,社會性互動減少。
(二)對臨終病人家屬的護理要點
1.滿足家屬照顧病人的需要。
2.鼓勵家屬表達感情。
3.指導家屬對病人的生活照料 指導、講解、示范有關的護理技術,使其在照料親人的過程中獲得心理慰藉。
4.協助維持家庭的完整性 協助家屬在醫院環境中安排日常的家庭活動,以增進病人的心理調適,保持家庭完整性,如共進晚餐、看電視等。
5.滿足家屬本身的生理需求 對家屬多關心、體貼,幫助其安排陪伴期間的生活,盡量解決實際困難。
二、喪親者的護理
(一)喪親者的心理反應
根據安格樂理論,喪親者的心理反應可分4個階段:
1.震驚與不相信 這是一種防衛機制,將死亡事件暫時拒之門外,讓自已有充分的時間加以調整。此期在急性死亡事件中最明顯。
2.覺察 意識到親人確實死亡,痛苦、空虛、氣憤情緒伴隨而來,哭泣常是此期的特征。
3.恢復期 家屬帶著悲痛的情緒著手處理死者的后事,準備喪禮。
4.釋懷 隨著時間的流逝,家屬能從悲哀中得以解脫,重新對新生活產生興趣,將逝者永遠懷念。
心理反應階段持續時間不定,喪偶可能需2年或更久,一般約需1年左右時間。
(二)影響喪親者調適的因素
1.對死者的依賴程度。
2.病程的長短。
3.死者與家人的年齡。
4.其他支持系統 家屬存在其他支持系統,如親朋好友、各種社會活動、宗教信仰、寵物等,且能滿足其需要,則較易調整哀傷期。
5.失去親人后的生活改變失。
(三)喪親者的護理
1.認真進行尸體護理 體現對死者的尊重,對生者的撫慰。
2.鼓勵家屬宣泄感情 死亡是病人痛苦的結束,而喪親者則是悲哀的高峰,必將影響其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護理人員應認真傾聽其訴說,進行全面評估,針對不同心理反應階段制定護理措施。
3.心理疏導 安慰家屬面對現實,使其意識到安排好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是對親人最好的悼念。
4.盡力提供生活指導、建議 如經濟問題、家庭組合、社會支持系統等,使喪親者感受到人世間的情誼。
5.喪親者隨訪 目前在國外,臨終關懷機構通過信件、電話、訪視對死者家屬進行追蹤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