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反應是一種常見的輸液反應。
1.原因主要由于輸液過程中輸入致熱物質引起的發熱。
2.癥狀表現為發冷、寒戰和發熱。輕者體溫在38℃左右,停止輸液后數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嚴重者初起寒戰,繼而體溫可達40~41℃,伴惡心、嘔吐、頭痛、脈速等癥狀。
3.護理(1)嚴格檢查藥液質量、輸液用具的包裝及滅菌有效期,防止致熱源進入人體。
(2)減慢速度,及時與大夫聯系,重者停止輸液。
(3)對癥處理,寒戰時增加蓋被或用熱水袋保暖,高熱時給予物理降溫。
(4)遵醫囑給予抗過敏藥物或激素治療。
(5)保留余液和輸液器,必要時送檢驗科作細菌培養。
心臟負荷過重1.原因由于輸液速度太快,在短時間內輸入過多液體,使循環血容量急劇增加。致使心臟負擔過重而引起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腫。
2.癥狀病人突感胸悶、呼吸急促、咳嗽、面色蒼白、出冷汗,心前區有壓迫感或疼痛、咯粉紅色泡沫狀痰,嚴重者可自口鼻涌出大量泡沫狀血性液體,雙肺聞及濕羅音。
3.護理(1)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和輸液量,對心、肺疾患、老年人、兒童病人應慎重。
(2)發現肺水腫癥狀,立即停止輸液,及時與大夫聯系。為病人安置端坐位,兩腿下垂,以減少靜脈回流,減輕心臟負擔。
(3)高濃度給氧,可使肺泡壓力增高,減少肺泡內毛細血管滲出液的產生。同時給予50%~70%乙醇濕化吸氧,因乙醇能減低肺泡內泡沫表面張力,使泡沫破裂消散,從而改善肺部氣體交換,減輕缺氧狀態。
(4)遵醫囑給予鎮靜藥、擴血管藥、強心藥、平喘藥等。
(5)必要時進行四肢輪扎,用止血帶或血壓計袖帶適當加壓,以阻斷靜脈血流,但動脈血流仍通暢。每5~10分鐘換一肢體,待癥狀緩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帶。
靜脈炎1.原因由于長期輸入高濃度、刺激性較強的藥液,或靜脈內長時間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性或機械性炎性反應;也可因輸液過程中,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而導致局部靜脈的感染。
2.癥狀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有時伴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3.護理(1)嚴格無菌操作,對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藥物應充分稀釋后使用,并防止藥物溢出血管外。同時有計劃地更換注射部位,以保護靜脈。
(2)出現靜脈炎的部位,抬高患肢并制動,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鎂熱濕敷。
(3)超短波理療。
(4)用中藥或抗生素治療,以達到收斂、消炎、止痛等作用。
空氣栓塞1.原因由于輸液管內空氣未排盡,導管連接不緊、有縫隙,或加壓輸液、輸血時無人看守,液體輸完未及時拔針或更換藥液等,使空氣進入靜脈。空氣進入靜脈隨血液循環進入右心房,再到右心室,少量空氣可經肺動脈,到肺小動脈,到肺毛細血管后被打散、吸收,損害較少;但大量空氣進入右心室內可阻塞肺動脈入口[見圖],使血液無法進入肺內,從而導致氣體交換量減少,機體嚴重缺氧,進一步可導致病人立即死亡。
2.癥狀病人有突發性胸悶、胸骨后疼痛、眩暈、血壓低,隨即呼吸困難、嚴重紫紺,病人有瀕死感。聽診心前區有雜音。心電圖有心肌缺氧、急性肺心病的改變。
3.護理(1)輸液時排盡空氣。需加壓輸液、輸血的病人,護士需嚴密監測,不得離開。
(2)取左側臥位,使氣體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動脈口,隨著心臟不斷跳動,將空氣混成泡沫,分次小量進入肺動脈內,以免發生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