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 Gamdir Vine, Uncaria Stem with Hooks
【異 名】 大鉤丁、雙鉤藤。
【來 源】 為茜草科攀援狀灌木鉤藤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帶鉤莖枝。
【植物形態(tài)】 藤本;老枝四棱柱形。葉對生,革質(zhì),寬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0-16cm寬6-12cm,頂端急尖或圓,基部圓形或心形,上面光滑或沿中脈被短毛,下面被褐色短粗毛;托葉2裂。頭狀花序球形,總花梗被黃色粗毛;花被褐色粗毛,有香氣;花萼筒狀,5裂;花冠漏斗形,5裂,淡黃色;雄蕊5;子房下位。蒴果紡錘形,被毛,頂端冠以長4mm的萼檐裂片。花期6-7月,果期10-11月。生于灌木林或雜木林中。產(chǎn)于云南、廣西、廣東。
鉤藤:茜草科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Jacks.,攀援狀灌木,高可達10m。小枝圓柱形或類方形,無毛,通常在葉腋處著生呈鉤狀弧形向下彎曲的不育花序軸,鉤對生或單個,光滑,葉卵形或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背面脈腋處有短毛。托葉一對,二裂,裂片線形。頭狀花序,花小,黃色,呈萼管狀。雄蕊5,子房下位,二室。胚珠多數(shù),蒴果。花期6-7月,果期10-11月。主產(chǎn)于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生于山谷林下,溪邊,灌木叢中,以帶鉤的莖枝入藥,春,秋季采收,除去葉片,切斷,曬干。
【采 收】 秋、冬季采收,去葉切斷,曬干。
【藥 材】 莖枝呈圓柱形或類方柱形,長2-3cm,直徑2-5mm;表面黃褐色至紫紅色,有細縱紋。節(jié)上生有向下彎曲的雙鉤或單鉤,鉤黃褐色,扁平或稍扁圓,多少被黃褐色毛,鉤下有托葉痕。質(zhì)硬,莖斷面有黃白色髓部。
【藥用價值】 含鉤藤堿(rhynchophylline)、異鉤藤堿。
【性味歸經(jīng)】 性涼,味甘。甘,微寒。歸肝經(jīng)。
【主 治】 清熱平肝,息風定驚。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痢抽搐、妊娠子痢、高血壓癥。
【功效作用】 1.平肝陽:主治肝陽上亢,頭暈頭痛。2,請肝熱:善治肝火內(nèi)盛,目赤腫痛。3,息肝風:可治熱動肝風,小兒急驚。此外近年又常用于肝熱陽亢型高血壓。
【中藥用法】 10-15g,入湯劑宜后下。
附注 鉤藤U.rhynhcophylla (Miq.) Jacks.、毛鉤藤U.hirsuta Havil.、白鉤藤U.sessilifructus roxb.、攀莖鉤藤U.scandens (Smith) Hutch. 亦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