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近代《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青蒿(三錢)、黃苓(三錢)、半夏(三錢)、陳皮(二錢)、茯苓(四錢)、枳殼(三錢)、竹茹(一錢)、碧玉散(包,四錢)。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濕遏熱郁,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胸悶口苦,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痛,小便短少黃赤,舌紅苔白,脈弦滑數。
用法:水煎服。
各地 動態 |
全國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貴州 | 黑龍江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河南 | 山東 | 湖南 | 湖北 | 廣東 | 海南 | 四川 | 云南 | 內蒙古 | 廣西 | 陜西 | 甘肅 | 寧夏 | 青海 | 西藏 | 新疆 |
出處:近代《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青蒿(三錢)、黃苓(三錢)、半夏(三錢)、陳皮(二錢)、茯苓(四錢)、枳殼(三錢)、竹茹(一錢)、碧玉散(包,四錢)。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濕遏熱郁,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胸悶口苦,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痛,小便短少黃赤,舌紅苔白,脈弦滑數。
用法: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