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名詞解釋
1.洶涌發酵:產氣莢膜梭菌在牛乳培養基中生長時發酵乳糖產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時產生大量氣體將凝固的酪蛋白沖碎,并將封閉的凡士林沖至試管口的現象。
2.破傷風抗毒素(TAT):可中和破傷風痙攣毒素的抗血清。主要用于破傷風感染的治療和緊急預防。
3.厭氧性細菌:是一類必須在無氧或氧化還原電勢低的環境中才能生長的細菌。主要包括:G+芽孢梭菌、G+無芽孢桿菌、G-無芽孢桿菌、G+球菌、G-球菌。
二、填空
1.腸道。
2.頂端,鼓槌。
3.3%甲醛,毒性,抗原性。
4. 破傷風抗毒素,青霉素。
5.脊髓前角,封閉抑制性神經介質釋放。
6.α溶血素,破傷風痙攣毒素。
7.軍人和極易受外傷人員。
8.白喉類毒素、百日咳死疫苗和破傷風類毒素。
9.消化道,肌肉麻痹。
10.次極端,網球拍。
11.雙,洶涌發酵。
12.次極端,小。
13傷口,厭氧環境。破傷風痙攣毒素。
14.肉毒毒素。
15.脆弱類桿菌。
16.窄而深的傷口、局部組織供血不足和混合有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的感染。
三、單選題
1.A 2.D 3.B 4.D 5.E 6.D 7.D 8.B 9.C 10.B 11.E 12.A 13.B 14.B 15.C
16.E 17.D 18.A 19.A 20.B
四、問答題
1.試述破傷風桿菌的感染條件、致病機制和防治原則 .
(1)感染條件:破傷風梭菌是一種非侵襲性細菌,芽孢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存在窄而深的傷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的同時感染,或壞死組織多、泥土或異物污染傷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厭氧環境,有利于破傷風梭菌的繁殖。
(2)致病機制:破傷風梭菌感染易感傷口后,芽孢發芽成繁殖體,在局部繁殖并釋放破傷風痙攣毒素及破傷風溶血素。前者作用于脊髓前角運動細胞,封閉了抑制性神經介質,導致全身肌肉強直性收縮出現角弓反張(破傷風特有的癥狀)。
(3)防治原則:由于破傷風痙攣毒素能迅速與神經組織發生不可逆性結合,故一旦發病治療困難,所以預防尤為重要。如遇到可疑傷口應做到清創、擴創,同時使用大劑量青霉素抑制細菌繁殖。用破傷風抗毒素對患者進行緊急預防,對已發病的人要進行特異性治療。易感人群如兒童、軍人和易受外傷人群應接種破傷風類毒素,兒童應采用白百破三聯疫苗進行接種預防。
2.試述無芽胞厭氧菌的致病條件 .
(1)機械性或病理性損傷。由于手術、拔牙、腸穿孔等屏障功能手損,細菌侵入非正常寄居組織。(2)菌群失調。(3)局部或全身免疫力下降。(4)局部厭氧環境的形成。
3.無芽胞厭氧菌的感染特征包括哪些?
(1)發生在口腔、鼻咽部、胸腔、腹腔、盆腔的感染及其他深部膿腫。(2)分泌物帶血或呈黑色,有惡臭。(3)血培養陰性的敗血癥、感染性心內膜炎等。(4)分泌物直接鏡檢有菌,但一般培養無菌生長。(5)使用氨基甙類抗生素如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治療無效。
4.簡述肉毒梭菌的致病機理
肉毒梭菌在厭氧條件下能產生毒性極強的肉毒毒素,主要隨污染的食品經消化道吸收經血液或淋巴液作用于中樞神經核及外周神經-肌肉接頭處,阻礙乙酰膽堿釋放,影響神經沖動的傳遞,導致肌肉遲緩性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