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脊膜內蛛網膜囊腫為引起脊髓壓迫的少見疾病。作者回顧手術病理證實的6例硬膜內蛛網膜囊腫,以期提高對該病變MRI表現的認識。
1材料和方法
6例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齡17~60歲不等,平均年齡33歲。主要臨床表現為肢體無力、疼痛,腰痛,嚴重者雙下肢癱瘓。病程2個月至6個月不等。
使用超導型MR成像儀,工作場強0.35 t。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多回波技術。全部病例行矢狀面及橫斷面T1加權成像(TR/TE=500 ms/30 ms),矢狀面T2加權成像(TR/TE=2000 ms/40~80 ms)。矢狀面時層厚5.0 mm,橫斷面時層厚10.0 mm。
2 結果
病變節段:頸段1例,胸段3例,腰段及腰骶段各1例。病變長度1~4個椎體高度不等,平均2.2個椎體高度。位于脊髓平面者4例,均將脊髓向對側推移,導致對側蛛網膜下腔變窄,病變側上下端蛛網膜下腔變寬。與正常脊髓信號比較,6例T1加權成像為低信號,T2加權呈高信號,信號強度等同于腦脊液。其中1例并發其平面以下脊髓空洞癥,表現為脊髓中央低信號的管狀擴張,在T2加權圖像上空洞內液呈高信號。空洞內液體信號均勻一致。橫斷面上空洞呈圓形。
3 討論
硬膜內蛛網膜囊腫是局限于硬脊膜腔內蛛網膜下腔擴大的憩室,僅由蛛網膜構成,常以相對狹窄的頸與蛛網膜下腔相通,但術前常常不能確定這一交通。通過脊髓的髓外硬膜下的壓迫或神經根受壓而引起神經癥狀[1,2,3],男、女發病率無差別,多見于成人,兒童少見。其好發于胸段后側。起源于蛛網膜小梁分布的先天性異常、增生或后隔(一種中線脊膜結構)的缺損。后隔位于背側,與硬膜內蛛網膜囊腫常發生于脊髓背側有關(80%)。很少發生于脊髓前側。這些囊腫很少伴隨先天性脊柱異常[2,4,5]。有些作者認為感染、出血、外傷或手術也是發病原因之一[1,3,4]。
MR成像時,位于脊髓平面的較大的硬膜內囊腫可推移脊髓向對側移位,使對側蛛網膜下腔變窄,病變上下側的蛛網膜下腔擴大,T1、T2加權成像時囊腫顯示與腦脊液相同的信號[4,5]。本組囊腫大小1~4個椎體不等,均可清楚顯示。有1例伴隨其脊髓平面以下空洞癥形成,機理可能是壓迫蛛網膜下腔和脊髓影響腦脊液的循環所致。
盡管MR能直接顯示囊腫及其對周圍結構的壓迫,但有時很難確認囊腫與蛛網膜下腔的界限[3],因為二者成分相同,信號相似。MR有時不能顯示沒有脊髓壓迫、含有腦脊液樣液體的小囊腫。這些病變可通過椎管碘水造影或造影后CT掃描確診[3,5]。
總之,MR是顯示大的硬膜內蛛網膜囊腫的最好的成像手段:無電離輻射,無損傷性,無骨偽影,多平面成像,不需椎管內注入造影劑。
1、2011年外科主治醫師考試成績查詢
【外科學主治醫師考試網】 【外科主治醫師模擬試題】 【外科主治醫師考試報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