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營養支持病人的護理
第一節 手術、創傷、嚴重感染后營養代謝特點
人體營養基質一般分為三類:第一是供應能量的物質,主要是糖類和脂肪;第二是蛋白質,是人體構成的主要成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第三是構成人體和生命活動的其他物質,包括各種電解質、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等。
人體的能量來自于三大營養要素,包括糖原、脂肪、蛋白質。糖原儲備有限,在饑餓狀態下只可供能12小時。蛋白質構成體內組織、器官,沒有儲備,一旦消耗必定損傷其結構和影響功能。體內脂肪是饑餓時的主要能源。人體在手術、創傷、感染等應激狀態下體內三大營養要素分解代謝加強,合成減少。
1.糖代謝 在應激早期,人體葡萄糖消耗一般維持在120g/d,肝糖原分解增強,合成并沒有增加,同時胰島素水平沒有提高,呈現高血糖,其變化水平與應激程度呈正相關。
2.蛋白質代謝 在應激狀態下,體內儲備糖原耗盡后,肌肉蛋白分解糖原異生增強,供給能量,大量氮自尿中排出,呈現氮的負平衡。
3.脂肪代謝 隨著饑餓時間的延長,機體大部分組織利用脂肪分解的增強來增加能量的供給,尤其在應激狀態下,兒茶酚胺更使體內脂肪分解增強,此時即使供給外源性脂肪,也難以控制體內脂肪的分解。
中等以下的手術、損傷、感染的病人,一般都能耐受分解代謝期,短期即可恢復。但對于較大的手術、多發性損傷、嚴重感染的病人,卻難以承受高分解代謝,以及由此帶來的組織器官功能損害和免疫功能下降,以致發生嚴重并發癥和死亡的危險。由此可見,對該類病人必須給予合理的營養療法,糾正高分解狀態。以提高應激狀態下病人的耐受力。
電解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無論人體組織構成還是生命活動都不可缺少,當人體處于應激狀態時,對這些物質的需要更為重要,饑餓、創傷和嚴重感染使人體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根據病人的需要給予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