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重癥病人的監護
第一節 重癥病人的監測和護理
本節考點:
(1)血流動力學的監測和護理
(2)呼吸功能的監測
(3)其他系統及臟器功能的監護
ICU收治的疑難危重病種涉及多學科,主要工作內容是對重癥病人的生理功能進行嚴密監測,對收集的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做出正確診斷;及時預測和發現病人的病情變化和發展趨勢,以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防止病情的發展,改善和促進器官功能的恢復,或進行生命支持治療以便爭取時間治療原發病;經過適當治療后,應及時對病情進行分析和判斷,衡量治療效果及其預后。
(一)血流動力學的監測和護理(主要指標的正常值及意義)
1.血流動力學監測 是指根據物理學定律,結合病理和生理學的概念,對循環系統中血液運動的規律進行定量、動態、連續地測量和分析,尤其是有創性監測,可以實時反映病人的循環狀態,并可根據測定的心排出量和其他參數計算出血流動力學的全套數據,為臨床診斷、治療和預后的評估提供可靠的依據。臨床常用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如下:
(1)平均動脈壓(MAP):是指心動周期的平均血壓,正常值70~105mmHg。MAP=舒張壓+1/3(收縮壓-舒張壓)。結合其他血流動力學指標,能評估左心室泵血功能、器官和組織血流情況,有助于隨時發現血壓變化。
(2)中心靜脈壓(CVP):是測定上、下腔靜脈或右心房內的壓力,評估血容量、右心前負荷及右心功能的重要指標,正常值為6~12cmH20。CVP過低表示血容量不足或靜脈回流受阻,應給予補液。CVP過高提示輸入液體量過多或心功能不全。使用呼吸機時,胸腔內壓力增高,可影響CVP,故在測CVP時,應暫停使用呼吸機。
(3)肺動脈楔壓(PAWP):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整個循環情況,有助于判定左心室功能,反映血容量是否充足,正常值為0.8~1.6kPa。PAWP>2.40kPa,說明血容量增加、左心功能不全、急性心源性肺水腫;PAWP<2.40kPa是診斷急性肺損傷和ARDS的重要指標。
(4)肺毛細血管楔壓(PCWP):一般情況下,能較好地反映左心房平均壓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壓。PCWP<0.8kPa,表示心臟前負荷降低,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應參考血細胞比容及血漿膠體滲透壓,選擇不同輸液補充;若PCWP>2.40kPa,說明心臟前負荷升高,應用利尿藥或血管擴張藥降低前負荷,可使PCWP降低,保護心肌功能,心排出量增加或維持不變。
(5)平均肺動脈壓(MPAP):正常值為1.47~2.0kPa。MPAP升高常見于肺血流量增加、肺血管阻力升高、二尖瓣狹窄、左心功能不全;肺動脈瓣狹窄會出現MPAP降低。
(6)心排血量(CO):指每分鐘心臟的射血量,由心臟每搏排出量×心率而得,是監測左心功能的最重要指標,正常值為5~6L/min。其降低的原因為回心血量減少、心臟流出道阻力增加、心肌收縮力減弱;升高的原因則是回心血量增加、心臟流出道阻力減少、心肌收縮力增強。
(7)每搏排血量(SV):指一次心搏由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成年人在安靜、平臥時,SV為60~90ml/beat。SV與心臟前負荷、心肌收縮力及后負荷有關。
(8)心臟指數(CI):是指每分鐘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的心排血量,正常值為2.8~4.2L/(min·m2)。CI<2.5L/(min·m2),提示可能出現心力衰竭;CI<1.8L/(min·m2),則提示為心源性休克。
(9)體循環阻力指數(SVRI):體循環阻力表示心室射血期作用于心室肌的負荷,是監測左心室后負荷的主要指標。當血管收縮劑使小動脈收縮或因左心室衰竭、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原因使心搏血量減少時,SVR/SVRI均增高;相反,血管擴張劑、貧血、中度低氧血癥可導致SVR/SVRI降低。
(10)肺循環阻力指數(PVRI):是監測右心室后負荷的主要指標。正常情況下,肺循環阻力只是SVR的1/6。當肺血管病變時,PVR/PVRI增高,從而增加右心室后負荷。
(11)左室做功指數(LVSWI):指左心室每次心搏所做的功,是左心室收縮功能的反映,正常值為45~60g·m/m2。當心肌收縮性降低時,表現為CI和LVSWI降低,提示可應用正性心肌力藥物治療,必要時應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輔助;而LVSWI增高則意味著耗氧量增加,適當應用}腎上腺能受體阻滯劑或鈣通道阻斷劑,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起到心肌保護作用。
(12)右室做功指數(RVSWI):指右心室每次心搏所做的功,是右心室收縮功能的反映,其意義與LVSWI相似,正常值為5~10g·m/m2。
2.監測血流動力學靜脈置管病人的護理
(1)心理護理:監測血流動力學的靜脈置管術屬于有創性操作技術,病人缺乏有關導管穿刺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知識,存在恐懼心理。穿刺前,應詳細介紹置管目的、過程及配合方法,解除病人的心理顧慮,使其積極配合。
(2)預防感染:與導管相關的操作應嚴格按無菌技術進行。導管穿刺點應定期更換無菌敷料。若敷料被浸濕或污染應立即更換。
(3)固定并保持管腔通暢:妥善固定導管,各連接處緊密固定,防止脫開導致出血或空氣進入。
(4)中心靜脈導管(CVP)護理:每日更換輸液管道,并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液量;不用于輸血、靜脈取血等用途。
(5)肺動脈漂浮導管測壓期間的護理:嚴防因氣體進入而引起氣栓;經常檢查肢體末梢循環情況,觀察有無皮膚顏色、脈搏及微血管充盈程度的變化,若有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予以處理。測壓后應監測和記錄生命體征等的變化。
(6)拔管后的護理:局部加壓固定后敷料覆蓋。必要時用沙袋壓迫。拔管后24小時內,應注意觀察局部有無滲血及肢體腫脹等情況。
(二)呼吸功能的監護
主要監測肺通氣功能、氧合功能和呼吸機械功能,以幫助判斷肺功能的損害程度、治療效果以及組織器官對氧的輸送和利用狀況。常用的呼吸功能監測參數如下:
1.潮氣量(VT) 指平靜呼吸時,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體容量,與年齡、性別、體表面積及機體的代謝情況有關,個體差異較大,正常值為400~500ml(5~7ml/kg)。
2.肺活量(VC) 指平靜呼氣末吸氣至不能吸為止,然后呼氣至不能呼出時所能呼出的所有氣體容量,正常值為65~75ml/kg。肺活量的主要臨床意義是判斷肺和胸廓的膨脹度。它與性別、年齡、呼吸肌力、肺彈性、呼吸道通暢程度密切相關。
3.無效腔氣量/潮氣量(VD/VT) 是判斷肺泡的無效腔通氣,即換氣功能的指標,正常值為O.25~O.40。VD/VT增加,提示肺泡通氣/血流比率失調,無效通氣量增加、有效肺泡通氣量減少而導致通氣不足,產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4.肺內分流量(QS/QT) 插入右心飄浮導管后,吸純氧15~20分鐘,同時抽取肺動脈和周圍動脈血測定氧含量,正常值為3%~5%,ARDS病人可高達20%以上。
5.常用血氣分析指標
(1)血pH:氫離子活性的負對數,表示血漿酸堿度。成人動脈血pH正常為7.35~7.45。pH<7.35乃酸中毒;pH>7.45為堿中毒;但pH正常并不完全說明無酸堿平衡紊亂。
(2)動脈血氧分壓(PaO2):指動脈血漿中物理溶解的O2分子所產生的壓力,正常值為10.7~13.3kPa(80~100mmHg)。PaO2能較敏感地反映機體氧合狀態,故常以PaO2降低程度作為低氧血癥的分級依據。
(3)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指動脈血漿中物理溶解的CO2所產生的壓力,是衡量肺通氣和判斷呼吸性酸堿紊亂的重要指標。正常值為4.53~6kPa(34~45mmHg)。PaCO2增高表示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謝性堿中毒時呼吸代償;PaCO2則降低表示呼吸性堿中毒或代謝性酸中毒時呼吸代償。
(4)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是動脈血中血紅蛋白實際結合的氧量與所能結合的最大氧量之比,是反映肺功能狀況的指標,正常值為96%±3%(96%~100%)。SaO2的高低,取決于血紅蛋白的質量。
(5)標準碳酸氫鹽(SB)和實際碳酸氫鹽(AB):SB指全血在標準條件(血氧飽和度100%,體溫37℃,PaCO25.33kPa)下測得的血漿[HCO3-]。AB指在標準條件、隔絕空氣狀態下,血標本中HCO3-的真實含量。SB和AB的正常值均為22~27mmol/L。AB增高表示代謝性堿中毒或代償性呼吸性酸中毒;AB降低表示代謝性酸中毒或代償性呼吸性堿中毒。若AB>SB,即PaCO2>5.33kPa,提示有CO2潴留;若AB<SB,即PaCO2<5.33kPa,提示有過度換氣。
(6)緩沖堿(BB):血液中緩沖堿的總和,正常值為45~55mmol/L,BB增高表示代謝性堿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腎臟代償;BB降低表示代謝性酸中毒或呼吸性堿中毒腎臟代償。
(7)剩余堿(BE):標準條件下,將1L全血滴定至pH為7.40所消耗酸或堿的量,正常值為±3mmol/L。BE負值增加,表明代謝性酸中毒;BE正值增加。表明代謝性堿中毒。
(8)陰離子間隙(AG):指非測定的陰離子(UA)和非測定的陽離子(UC)濃度之差。正常值為16mmol/L。若AG增高提示體內有酸性物質堆積。
(三)其他系統及臟器功能的監護
1.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監護 重在觀察病人意識狀態、瞳孔、反射及肢體活動等變化。對于顱腦損傷或手術后的病人,還應監測病人的腦血流圖、腦電圖或誘發電位、顱內壓等變化。
2.肝功能監護 除應注意觀察病人的神志改變、皮膚鞏膜有無黃疸外,還應監測血谷丙轉氨酶、血清膽紅素、血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的變化。若病人出現嗜睡、煩躁、神志恍惚,甚至昏迷,或皮膚、鞏膜黃染、腹水等臨床癥狀和體征,應警惕病人有肝臟功能障礙或肝昏迷,應注意加強保肝治療。避免使用有損肝細胞的藥物。
3.腎功能監護 準確記錄每小時尿量、尿比重、尿色及性狀。創傷后尿液多為鮮紅色,且逐漸變淺;若尿色呈深茶色,常提示病人有溶血現象;若尿液渾濁、且有泡沫,多提示尿路感染或尿中含有多量蛋白,應進一步檢查。監測腎功能還應包括尿常規及血、尿生化指標的檢查。若血尿素氮、肌酐持續增高、血肌酐清除率下降、血鉀>5.5mmol/L,尿鈉濃度下降,應警惕有無急性腎衰竭發生;若尿素氮較肌酐升高更為明顯、比值大于20,多為高分解代謝的結果。連續監測血清電解質水平,注意觀察急性腎衰竭的進程。一旦出現高鉀血癥,應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