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本節考點:
(1)病因病理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進行緩慢的累及周圍血管的炎癥和閉塞性病變,多發生在下肢血管。主要侵及四肢中小動靜脈,尤其是下肢血管,好發于青壯年男性。
(一)病因病理
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根據大多數病人有長期吸煙史,故煙草中的尼古丁引起血管痙攣可能與本病有關,又因病人多為青、壯年男性,男性激素紊亂亦有一定關系。此外,長期在濕、寒環境下生活和工作亦誘發本病。
本病是一種周圍血管慢性非化膿性病變,病變主要累及中小動脈,全層管壁均有炎癥反應,伴行靜脈和血管壁的交感神經亦常受累。
(二)臨床表現
起病隱匿,開始時常表現在一側下肢,以后才侵及對側。累及上肢者極少。癥狀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
1.局部缺血期:是以血管痙攣為主。表現為患肢動脈供血不足,出現肢端發涼、怕冷及間歇性跛行等。少數病人可伴有游走性淺靜脈炎。患肢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搏動明顯減弱;皮膚溫度低于正常;足背靜脈充盈時間延長。
2.營養障礙期:此期除血管痙攣繼續加重外,還有明顯的血管壁增厚及血栓形成,常出現靜息痛,并伴有趾甲生長緩慢、增厚變形,皮膚干燥變薄、蒼白,汗毛脫落和肌肉萎縮等。常有肌肉抽搐,尤以夜間明顯。患肢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足背靜脈充盈時間進一步延長。
3.壞疽期:患肢動脈完全閉塞,肢體遠端發生干性壞疽。皮膚呈暗紅或黑褐色,逐漸向上擴展,可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若病變繼續發展,可出現一個或多個足趾壞疽,繼發感染后轉為濕性壞疽。此期病人疼痛劇烈,常徹夜難眠,屈膝抱足為此期的典型體位。
(三)輔助檢查
1.一般檢查
(1)測定跛行距離和跛行時間。
(2)測定皮膚溫度:若雙側肢體對應部位皮膚溫度相差2℃以上,提示皮溫降低側動脈血流減少。
(3)肢體抬高試驗:方法是讓病人平臥,下肢抬高45°,3分鐘后觀察足部皮膚色澤變化。若出現足趾皮膚呈蒼白或蠟黃色、自覺麻木疼痛,讓病人坐起,下肢自然下垂于床沿,足部皮膚出現潮紅或發紺者為陽性。有嚴重供血不足的肢體,常出現以上表現。
2.特殊檢查
(1)多普勒超聲波檢查:可顯示患肢動脈搏動波形降低,或用監聽器可發現動脈搏動聲降低或消失。
(2)電阻抗血流測定:從描記的患肢血流圖像上可見峰值幅度降低,說明血流量減少,下降速度減慢,說明血液流出阻力增加。
(3)動脈造影:可確定病變動脈部位,范圍以及了解患肢側支循環的情況,必須指出,這是一種損傷性檢查方法,可加重動脈痙攣和患肢的缺血程度。
(四)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著重于防止病變進展,改善和增進下肢血液循環。
1.一般療法
(1)嚴禁吸煙,以消除煙堿對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的血管收縮作用。
(2)防止受冷、受潮和外傷,但不應使用熱療,以免組織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癥狀。
(3)患肢應進行鍛煉,以促進側支循環建立。
(4)止痛:疼痛是本病病人的較為突出的癥狀,當患肢出現潰瘍、壞疽或繼發感染時,疼痛更為嚴重。一般鎮痛藥物常難以奏效,可適當使用嗎啡或哌替啶類止痛劑。為預防藥物成癮,也可采用普魯卡因股動脈內注射及腰交感神經封閉術等,以減少止痛藥物的用量。若腰交感神經封閉術效果明顯者,應及時行腰交感神經節切除術。
2.藥物治療
(1)中藥
(2)低分子右旋糖酐
(3)血管擴張藥
3.高壓氧療法:在高壓氧艙內,通過提高血氧量,可增加肢體的血氧彌散,改善組織的缺氧狀況,對促進潰瘍的愈合有一定作用。
4.手術治療
(1)腰交感神經切斷術
(2)動脈血栓內膜剝脫術
(3)人造血管或自體大隱靜脈旁路移植術
5.創面處理:對于干性壞疽創面,應在消毒后包扎創面,預防繼發感染;對于感染創面可作濕敷處理;組織壞死已有明確界限者,應作截肢(趾、指)術。
(五)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壞死使病人異常痛苦和極度焦慮,醫護人員應以極大的同情心關心體貼病人,耐心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使其情緒穩定,能配合治療和護理。
2.改善下肢血液循環,預防組織損傷。
(1)絕對戒煙
(2)適當保暖:保暖可使血管擴張,并促進血液循環。①室內溫度宜保持在21℃以上。在寒冷環境中避免暴露肢體;②由于末梢神經對熱的敏感性降低,因此不可使用熱水袋、熱水泡腳,以避免引起燙傷。若需要四肢保暖,應將熱水袋放于腹部,使血流增加,反射性擴張四肢血管,穿棉腳套等。
(3)體位:病人睡覺或休息時取頭高腳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告之病人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站或坐)。
(4)保持足部清潔、干燥。
3.緩解疼痛 早期輕癥病人可用血管擴張劑、中醫中藥治療等。對疼痛劇烈的中、晚期病人常需使用麻醉性鎮痛藥。若疼痛難以緩解,可用連續硬膜外阻滯方法止痛。
4.適當休息、運動和姿勢。
(1)病人休息和運動要適度
(2)避免長時間處于同一姿勢,以免靜脈瘀血
(3)指導病人作勃格(Buerger)練習和行走鍛煉
(4)制動:當腿部出現潰瘍或壞疽時則禁止運動,因為運動可增加組織的代謝,需氧量增加,更加重了組織的缺氧。
5.皮膚潰瘍或壞死的護理:臥床休息,減少損傷部位的耗氧量;保持潰瘍部位的清潔、避免受壓及刺激;加強創面換藥,可選用敏感的抗生素濕敷,并遵醫囑應用抗感染藥物。
6.術前準備:按常規準備,需植皮者,作好植皮區的皮膚準備。
7.術后護理
(1)體位:靜脈疾病術后抬高患肢30°,以利血液回流;動脈疾病術后平置患肢。
(2)病情觀察:
1)密切觀察血壓、脈搏、肢體溫度及切口滲血情況;
2)血管重建術及動脈血栓內膜剝除術后,需觀察患肢遠端的皮膚溫度、色澤、感覺和脈搏強度以判斷血管通暢的情況。
3)預防組織損傷與感染。
8.健康教育:絕對忌煙,以消除煙堿對血管的毒性作用。指導病人進行肢體運動,以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方法是:病人平臥,抬高患肢45°,堅持2~3分鐘,然后雙足下垂床邊2~3分鐘,再將患肢平放2~3分鐘,同時進行踝部和足趾運動,如此反復鍛煉5次,每日3~4次。
練習題
下列哪項是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的主要病因
A.下肢淺靜脈瓣膜發育不良
B.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C.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
D.先天性深靜脈瓣膜缺如綜合征
E.深靜脈阻塞
(1)病因病理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進行緩慢的累及周圍血管的炎癥和閉塞性病變,多發生在下肢血管。主要侵及四肢中小動靜脈,尤其是下肢血管,好發于青壯年男性。
(一)病因病理
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根據大多數病人有長期吸煙史,故煙草中的尼古丁引起血管痙攣可能與本病有關,又因病人多為青、壯年男性,男性激素紊亂亦有一定關系。此外,長期在濕、寒環境下生活和工作亦誘發本病。
本病是一種周圍血管慢性非化膿性病變,病變主要累及中小動脈,全層管壁均有炎癥反應,伴行靜脈和血管壁的交感神經亦常受累。
(二)臨床表現
起病隱匿,開始時常表現在一側下肢,以后才侵及對側。累及上肢者極少。癥狀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
1.局部缺血期:是以血管痙攣為主。表現為患肢動脈供血不足,出現肢端發涼、怕冷及間歇性跛行等。少數病人可伴有游走性淺靜脈炎。患肢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搏動明顯減弱;皮膚溫度低于正常;足背靜脈充盈時間延長。
2.營養障礙期:此期除血管痙攣繼續加重外,還有明顯的血管壁增厚及血栓形成,常出現靜息痛,并伴有趾甲生長緩慢、增厚變形,皮膚干燥變薄、蒼白,汗毛脫落和肌肉萎縮等。常有肌肉抽搐,尤以夜間明顯。患肢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足背靜脈充盈時間進一步延長。
3.壞疽期:患肢動脈完全閉塞,肢體遠端發生干性壞疽。皮膚呈暗紅或黑褐色,逐漸向上擴展,可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若病變繼續發展,可出現一個或多個足趾壞疽,繼發感染后轉為濕性壞疽。此期病人疼痛劇烈,常徹夜難眠,屈膝抱足為此期的典型體位。
(三)輔助檢查
1.一般檢查
(1)測定跛行距離和跛行時間。
(2)測定皮膚溫度:若雙側肢體對應部位皮膚溫度相差2℃以上,提示皮溫降低側動脈血流減少。
(3)肢體抬高試驗:方法是讓病人平臥,下肢抬高45°,3分鐘后觀察足部皮膚色澤變化。若出現足趾皮膚呈蒼白或蠟黃色、自覺麻木疼痛,讓病人坐起,下肢自然下垂于床沿,足部皮膚出現潮紅或發紺者為陽性。有嚴重供血不足的肢體,常出現以上表現。
2.特殊檢查
(1)多普勒超聲波檢查:可顯示患肢動脈搏動波形降低,或用監聽器可發現動脈搏動聲降低或消失。
(2)電阻抗血流測定:從描記的患肢血流圖像上可見峰值幅度降低,說明血流量減少,下降速度減慢,說明血液流出阻力增加。
(3)動脈造影:可確定病變動脈部位,范圍以及了解患肢側支循環的情況,必須指出,這是一種損傷性檢查方法,可加重動脈痙攣和患肢的缺血程度。
(四)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著重于防止病變進展,改善和增進下肢血液循環。
1.一般療法
(1)嚴禁吸煙,以消除煙堿對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的血管收縮作用。
(2)防止受冷、受潮和外傷,但不應使用熱療,以免組織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癥狀。
(3)患肢應進行鍛煉,以促進側支循環建立。
(4)止痛:疼痛是本病病人的較為突出的癥狀,當患肢出現潰瘍、壞疽或繼發感染時,疼痛更為嚴重。一般鎮痛藥物常難以奏效,可適當使用嗎啡或哌替啶類止痛劑。為預防藥物成癮,也可采用普魯卡因股動脈內注射及腰交感神經封閉術等,以減少止痛藥物的用量。若腰交感神經封閉術效果明顯者,應及時行腰交感神經節切除術。
2.藥物治療
(1)中藥
(2)低分子右旋糖酐
(3)血管擴張藥
3.高壓氧療法:在高壓氧艙內,通過提高血氧量,可增加肢體的血氧彌散,改善組織的缺氧狀況,對促進潰瘍的愈合有一定作用。
4.手術治療
(1)腰交感神經切斷術
(2)動脈血栓內膜剝脫術
(3)人造血管或自體大隱靜脈旁路移植術
5.創面處理:對于干性壞疽創面,應在消毒后包扎創面,預防繼發感染;對于感染創面可作濕敷處理;組織壞死已有明確界限者,應作截肢(趾、指)術。
(五)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壞死使病人異常痛苦和極度焦慮,醫護人員應以極大的同情心關心體貼病人,耐心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使其情緒穩定,能配合治療和護理。
2.改善下肢血液循環,預防組織損傷。
(1)絕對戒煙
(2)適當保暖:保暖可使血管擴張,并促進血液循環。①室內溫度宜保持在21℃以上。在寒冷環境中避免暴露肢體;②由于末梢神經對熱的敏感性降低,因此不可使用熱水袋、熱水泡腳,以避免引起燙傷。若需要四肢保暖,應將熱水袋放于腹部,使血流增加,反射性擴張四肢血管,穿棉腳套等。
(3)體位:病人睡覺或休息時取頭高腳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告之病人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站或坐)。
(4)保持足部清潔、干燥。
3.緩解疼痛 早期輕癥病人可用血管擴張劑、中醫中藥治療等。對疼痛劇烈的中、晚期病人常需使用麻醉性鎮痛藥。若疼痛難以緩解,可用連續硬膜外阻滯方法止痛。
4.適當休息、運動和姿勢。
(1)病人休息和運動要適度
(2)避免長時間處于同一姿勢,以免靜脈瘀血
(3)指導病人作勃格(Buerger)練習和行走鍛煉
(4)制動:當腿部出現潰瘍或壞疽時則禁止運動,因為運動可增加組織的代謝,需氧量增加,更加重了組織的缺氧。
5.皮膚潰瘍或壞死的護理:臥床休息,減少損傷部位的耗氧量;保持潰瘍部位的清潔、避免受壓及刺激;加強創面換藥,可選用敏感的抗生素濕敷,并遵醫囑應用抗感染藥物。
6.術前準備:按常規準備,需植皮者,作好植皮區的皮膚準備。
7.術后護理
(1)體位:靜脈疾病術后抬高患肢30°,以利血液回流;動脈疾病術后平置患肢。
(2)病情觀察:
1)密切觀察血壓、脈搏、肢體溫度及切口滲血情況;
2)血管重建術及動脈血栓內膜剝除術后,需觀察患肢遠端的皮膚溫度、色澤、感覺和脈搏強度以判斷血管通暢的情況。
3)預防組織損傷與感染。
8.健康教育:絕對忌煙,以消除煙堿對血管的毒性作用。指導病人進行肢體運動,以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方法是:病人平臥,抬高患肢45°,堅持2~3分鐘,然后雙足下垂床邊2~3分鐘,再將患肢平放2~3分鐘,同時進行踝部和足趾運動,如此反復鍛煉5次,每日3~4次。
練習題
下列哪項是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的主要病因
A.下肢淺靜脈瓣膜發育不良
B.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C.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
D.先天性深靜脈瓣膜缺如綜合征
E.深靜脈阻塞
[答疑編號500698340101]
『正確答案』A
『正確答案』A
下肢靜脈曲張病人檢查時,站立,大腿中部綁扎止血帶,然后囑病人用力踢腿20次,若靜脈充盈不減輕,甚至加重,或伴有患肢酸脹不適,提示
A.深靜脈通暢
B.深靜脈不通暢
C.交通靜脈瓣膜功能不良
D.大隱靜脈瓣膜功能正常
E.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A.深靜脈通暢
B.深靜脈不通暢
C.交通靜脈瓣膜功能不良
D.大隱靜脈瓣膜功能正常
E.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答疑編號500698340102]
『正確答案』B
『正確答案』B
非手術治療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主要方法是
A.抗凝療法
B.避免久站
C.溶栓治療
D.抬高患肢
E.使用彈力繃帶或穿彈力襪
A.抗凝療法
B.避免久站
C.溶栓治療
D.抬高患肢
E.使用彈力繃帶或穿彈力襪
[答疑編號500698340103]
『正確答案』E
『正確答案』E
下肢靜脈曲張手術病人術后早期活動是為了預防
A.減輕疼痛
B.粘連性腸梗阻
C.深靜脈血栓形成
D.患肢腫脹
E.缺血性肌攣縮
A.減輕疼痛
B.粘連性腸梗阻
C.深靜脈血栓形成
D.患肢腫脹
E.缺血性肌攣縮
[答疑編號500698340104]
『正確答案』C
『正確答案』C
下列關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的護理說法錯誤的是
A.絕對戒煙
B.患肢局部使用熱水袋保暖
C.將熱水袋放于腹部
D.避免長時間處于同一姿勢
E.指導病人作勃格(Buerger)練習和行走鍛煉
A.絕對戒煙
B.患肢局部使用熱水袋保暖
C.將熱水袋放于腹部
D.避免長時間處于同一姿勢
E.指導病人作勃格(Buerger)練習和行走鍛煉
[答疑編號500698340105]
『正確答案』B
『正確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