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痛的病理生理
腹痛的類型
1.內臟性疼痛:是由內臟神經感覺纖維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疼痛。內臟感覺纖維分布稀少,纖維較細,興奮的刺激閾較高,傳導速度慢,支配的范圍又不明顯。疼痛特點是:①痛覺遲鈍,對刺、割、灼等刺激不敏感,但對較強的張力和壓力性刺激(如牽拉、膨脹、痙攣、缺血)所致疼痛較敏感;②痛感彌散,定位不準確;③疼痛過程緩慢、持續,常伴有焦慮、不安、恐怖等情緒反應。
2.軀體性疼痛 在腹部即為腹壁痛。急腹癥的腹壁痛主要是壁腹膜受腹腔病變(血液、尿液、消化液、感染等)刺激所致。是由軀體神經痛覺纖維傳入的。其特點是對各種疼痛刺激表現出迅速而敏感的反應,能準確反映病變刺激的部位,常引起反射性腹肌緊張。如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當波及壁腹膜時,可出現明確的麥氏點疼痛和右下腹局限性腹膜刺激征表現。
3.牽涉性疼痛 指某個內臟病變產生的痛覺信號被定位于遠離該內臟的身體其他部位,如急性膽囊炎出現右上腹或劍突下疼痛的同時常伴有右肩背部疼痛;急性胰腺炎的上腹痛同時可伴有左肩至背部疼痛等。
(二)臨床表現
1.病史
調查既往病史或現病史有助于估計急腹癥的可能原因。如胃潰瘍病人飽食后突發上腹劇痛可考慮潰瘍病穿孔;酗酒或飽食后發生上腹痛,有急性胰腺炎可能。吃油膩食物常是膽絞痛發作的誘因;外傷后腹痛,外力作用處或腹壁擦傷處可能就是損傷臟器所在處;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而出現慢性或急性腹痛,多是粘連性腸梗阻。注意闌尾炎、膽道感染、胰腺炎等可有多次發作性腹痛史。
2.癥狀
(1)腹痛:
1)腹痛的部位及范圍:腹痛部位一般就是病變器官的部位,且范圍越大提示病情越重。但是注意某些炎癥性、梗阻性疾病等早期腹痛的定位常不明確,當刺激波及壁腹膜時,疼痛才轉移到或反映到病變器官所在部位。其他如膽道疾病、膈下感染、急性胰腺炎、胃后壁穿孔、泌尿系結石等也可引起一定部位的牽涉痛。
2)腹痛的性質及過程:陣發性絞痛是因平滑肌痙攣所致,見于空腔臟器梗阻如機械性腸梗阻、膽石癥、輸尿管結石等;但麻痹性腸梗阻以持續性脹痛為特征,膽道蛔蟲病常表現間歇性劍突下“鉆頂樣”劇痛。持續性鈍痛常是腹腔各種炎癥、缺血、出血性病變的持續性刺激所致;但潰瘍病穿孔等可引起化學性腹膜炎而呈刀割樣銳痛;當空腔臟器梗阻合并絞窄、感染時,其腹痛特征常是持續性痛,陣發性加劇。
3)腹痛的程度:一般情況下,某種疾病的腹痛加劇常提示病情加重;腹痛減輕可能是病情緩解,但在闌尾炎壞死穿孔或腹膜炎導致休克等特殊情況下,腹痛似有減輕,但卻是病情惡化征兆。不同的疾病其腹痛程度可有差異,如炎癥性疾病腹痛較輕,梗阻性疾病的絞痛較重,消化道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化學性腹膜炎腹痛劇烈甚至休克。不同病人對腹痛的敏感性及耐受性也有差異,如老人和小兒有時病變發展嚴重,但腹痛等表現不明顯。
(2)其他伴隨癥狀
1)嘔吐:腹痛初期常因內臟神經末梢受刺激出現反射性嘔吐,嘔吐次數少,且為少量胃內容物;機械性腸梗阻嘔吐可頻繁而劇烈;腸麻痹嘔吐呈溢出性。幽門梗阻時嘔吐物無膽汁;高位腸梗阻可吐出多量膽汁;糞臭樣嘔吐物提示低位腸梗阻;血性或咖啡色嘔吐物常提示發生腸絞窄。
2)腹脹:腹脹逐漸加重,應考慮低位腸梗阻,或腹膜炎病情惡化而發生麻痹性腸梗阻。
3)排便改變:肛門停止排便排氣,是腸梗阻典型癥狀之一;腹腔臟器炎癥疾病伴有大便次數增多或里急后重感,考慮盆腔膿腫形成;果醬樣血便或黏液血便是腸套疊或腸管絞窄的特征。
4)發熱:腹痛后發熱,表示有繼發感染。
5)黃疸:可能系肝膽疾病或繼發肝膽病變。
6)血尿或尿頻尿急尿痛:應考慮泌尿系損傷、結石或感染等。
3.月經史:大多數急腹癥的原因來自消化道和婦產科疾病,對有生育能力的婦女,應準確詢問月經史。
4.既往史:調查既往病史有助于估計急腹癥的原因。如有膽管結石手術史者,就應考慮是否有膽管殘余結石或復發結石。
5.體征(體格檢查)
(1)觀察腹部形態及腹式呼吸運動:有無腸型、腸或胃蠕動波,有無局限性隆起或腹股溝腫塊等。
(2)有無腹部壓痛:壓痛部位常是病變器官所在處。如有腹膜刺激征,應了解其部位、范圍及程度;彌漫性腹膜炎的壓痛顯著處常為原發病灶處。
(3)腹部包塊:若觸及腹部包塊時,應注意部位、大小、形狀、質地、壓痛情況、活動度等,并結合其他癥狀和檢查,以區別炎性包塊、腫瘤、腸套疊或腸扭轉、尿潴留等。
(4)肝濁音界:胃腸穿孔或腸脹氣時肝濁音界縮小或消失;炎性腫塊、扭轉的腸袢可呈局限性濁音區;腹膜炎滲液或腹腔內出血可有移動性濁音。
(5)腸鳴音:腸鳴音可亢進、氣過水聲,金屬高調音是機械性腸梗阻的特征;腹膜炎發生時腸鳴音沉寂或消失。
(6)直腸指診:是判斷急腹癥病因及其病情變化的簡易而有效的方法。指套染有血性黏液應考慮腸管絞窄等。
(三)輔助檢查
1.腹腔穿刺 根據所抽出液體的性質(膿性、血性、糞便性)、顏色、混濁度以及涂片顯微鏡檢查、淀粉酶值測定結果等,估計急腹癥的病因及病情程度。
2.腹腔灌洗 對腹穿無結果的急性腹膜炎、腹部損傷者可進行此項檢查,能得到有重要價值的評估資料。
3.其他檢查 根據急腹癥的可能病變或病情需要,選擇實驗室檢查以及X線、B型超聲波、CT、MRI、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或腹腔鏡等特殊檢查,對進一步確定病變部位及性質都有一定意義。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要點
急腹癥的鑒別涉及外科、內科、婦科等許多疾病,而外科急腹癥又包括炎癥、穿孔、出血、梗阻、絞窄等不同病理情況。
1.內科腹痛特點 某些內科疾病如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等可致上腹部牽涉性痛,急性胃腸炎、鉛中毒、糖尿病酮癥、尿毒癥、腹型癲癇、腹型過敏性紫癜等可致痙攣性腹痛。內科腹痛的特點是:①常一般先發熱或先嘔吐,后才腹痛。伴有發熱、咳嗽、胸悶、氣促、心悸、心律失常、嘔吐、腹瀉等癥狀;②腹痛或壓痛部位不固定,程度較輕,無明顯腹肌緊張;③查體或化驗、X線、心電圖等檢查可明確疾病診斷。
2.婦科腹痛特點
(1)以下腹部或盆腔內痛為主。
(2)常伴有白帶增多、陰道流血,或有停經史、月經不規則,或與月經周期有關。
如育齡婦女月經周期前半期可發生卵巢濾泡破裂出血,后半期可發生黃體破裂出血;月經周期延長且本次出血量少時,可能有異位妊娠破裂出血。急性盆腔炎有發熱、白帶多。卵巢囊腫蒂扭轉有腹部腫塊史,突發局部劇痛。
(3)婦科檢查可明確疾病診斷。
3.外科腹痛特點 ①一般先有腹痛,后出現發熱等伴隨癥狀;②腹痛或壓痛部位較固定,程度重;③常可出現腹膜刺激征,甚至休克;④可伴有腹部腫塊或其他外科特征性體征及輔助檢查表現。
常見外科急腹癥的臨床特點:
(1)炎癥性病變:一般起病緩慢,腹痛由輕至重,呈持續性;有固定的壓痛點,可伴有反跳痛和肌緊張;有體溫升高,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2)穿孔性病變:腹痛突然,呈刀割樣持續性劇痛;迅速出現腹膜刺激征,容易波及全腹,但病變處最為顯著;有氣腹表現如肝濁音界縮小或消失,X線見膈下游離氣體;有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消失;選擇性腹腔穿刺有助于診斷。
(3)出血性病變:多在外傷后迅速發生,也見于肝癌破裂出血;以失血表現為主,常導致失血性休克,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腹腔積血在500ml以上時可叩出移動性濁音;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固性血液,必要時給予腹腔灌洗(用于外傷出血)等檢查將有助于診斷。
(4)梗阻性病變:起病較急,以陣發性絞痛為主;發病初期多無腹膜刺激征;結合其他伴隨癥狀(如嘔吐、大便改變、黃疸、血尿等)和體征,以及有關輔助檢查,將有助于對腸絞痛、膽絞痛、腎絞痛的病情診斷和估計。
(5)絞窄性病變:病情發展迅速,常呈持續性腹痛陣發性加重或持續性劇痛;容易出現腹膜刺激征或休克;可有黏液血便或腹部局限性固定性濁音等特征性表現;根據化驗及其他輔助檢查可明確診斷。
(五)治療原則
通常診斷明確者,需緊急手術治療。暫時難以明確診斷者,應積極對癥處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進行抗休克,糾正體液失衡及抗感染治療,不輕率應用嗎啡、哌替啶等麻醉性止痛劑,以免影響病情觀察。必要時可用阿托品解痙。未能排除腸壞死、腸穿孔等禁用灌腸和熱水袋熱敷和腹瀉藥。出現下列情況者,積極剖腹探查:疑有腹腔內出血不止;疑有腸壞死或腸穿孔而有嚴重全腹腹膜炎者;經積極非手術治療后,病情無好轉反而加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