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實質性器官,重約1200~1500g。肝臟的大部分位于右上腹部的膈下和季肋深面,僅小部分超越前正中線達左季肋部。肝臟可隨呼吸運動上下移動,上界相當于右鎖骨中線第5~6肋間,下界與右肋緣平行。
肝臟的膈面光滑隆凸,與橫膈相貼附;臟面較平,與胃、十二指腸、膽囊、結腸肝曲及右側腎和腎上腺相毗鄰。肝臟面有肝胃韌帶和肝十二指腸韌帶,后者包含門靜脈、肝動脈、膽總管、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又稱肝蒂。肝臟面由兩個縱溝和一個橫溝構成H形。橫溝連接于兩縱溝之間,為第一肝門,門靜脈、肝動脈和肝總管在此各自分出左、右側支進入肝實質。右縱溝的后上端為肝靜脈系統匯入下腔靜脈處,稱為第二肝門。
肝小葉是肝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小葉中央是中央靜脈,單層肝細胞索在其周圍呈放射狀排列。肝細胞索之間為肝竇(竇狀隙),肝竇一端與肝動脈和門靜脈的小分支相通,另一端與中央靜脈連接,實際是肝臟的毛細血管網。肝臟血液供應豐富,25%~30%來自肝動脈,70%~75%來自門靜脈。肝動脈壓力大、含氧量高,供給肝臟所需氧量的40%~60%。門靜脈匯集來自腸道的血液,供給肝臟營養。
(二)生理
肝臟每天分泌600~1000ml膽汁,經膽管流入十二指腸,幫助脂肪消化及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肝臟能將腸道吸收的糖類和脂肪等轉化為糖原,儲存于肝內;當血糖減少時,又將肝糖原分解為葡萄糖釋放入血液,以維持血糖濃度的恒定。
肝臟利用經消化道吸收或體內蛋白質分解產生的氨基酸重新合成人體代謝所需的多種蛋白質,如自蛋白、纖維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肝細胞內有多種轉氨酶。在肝細胞受損時被釋放入血液,故血中轉氨酶含量升高常提示肝功能受損和肝臟疾病。肝臟在脂肪代謝中對維持體內各種脂質濃度和比例起重要作用。肝臟對雌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具有滅能作用。肝臟還具有參與多種維生素的代謝、合成凝血物質、解毒作用、吞噬或免疫作用、造血和調節血液循環的功能。肝臟再生能力很強,但肝細胞對缺氧又非常敏感,常溫下一次阻斷入肝的血流以不超過10~20分鐘為宜。如超過一定時限,會導致肝細胞不可逆的缺氧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