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類
腹膜炎是發生于腹腔壁腹膜與臟腹膜的炎癥,可由細菌性、化學性(如胃液、膽汁、血液)或物理性損傷等引起。按臨床經過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類;按病因分為細菌性與非細菌性兩類;按發病機制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按累及范圍分為彌漫性與局限性兩類。
(二)病因
臨床所稱急性腹膜炎多指繼發性的急性化膿性腹膜炎,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急腹癥。腹內空腔臟器穿孔、外傷引起的腹壁或內臟破裂是最常見的原因,如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胃腸內容物流入腹腔先引起化學性腹膜炎,繼發細菌感染后成為化膿性腹膜炎;膽囊壁的壞死穿孔常造成極為嚴重的膽汁性腹膜炎。腹內臟器缺血及炎癥擴散如絞窄性疝、絞窄性腸梗阻,以及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時含有細菌的滲出液在腹腔內擴散,也是引起繼發性腹膜炎的常見原因。其他如腹部手術中污染腹腔,胃腸道吻合口瘺等。引起繼發性腹膜炎的細菌主要是胃腸道內的常駐菌群,其中以大腸桿菌最多見,其次為厭氧擬桿菌、鏈球菌等;大多為混合性感染,故毒性較強。
原發性腹膜炎不多見,腹腔內無原發病灶。病原菌多為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或大腸桿菌,經血行播散、泌尿道感染直接擴散、經女性生殖道上行感染、透壁性感染等途徑播散至腹膜腔,引起腹膜炎。
(三)病理生理
腹膜受胃腸道內容物和細菌刺激后,立即發生充血、水腫等反應,并失去原有的光澤;隨之產生大量澄清的漿液性滲出液以稀釋毒素,其中含大量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加之壞死組織、細菌與凝固的纖維蛋白,使滲出液變混濁成為膿液。以大腸桿菌為主的膿液多呈黃綠色、稠厚、有糞臭味。
腹膜炎的轉歸取決于:①病人全身和腹膜局部的防御能力;②污染細菌的性質、數量和時間。轉歸:①年輕體壯、抗病能力強者,可使細菌毒力下降,炎癥局限形成局限性腹膜炎或膿腫;②腹膜炎治愈后,腹腔內多有不同程度的粘連,大多數無不良后果,部分腸管的粘連、成角可造成粘連性腸梗阻;③趨于惡化,腹膜嚴重充血水腫并滲出大量液體,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血漿蛋白降低、貧血,加之發熱、嘔吐;腹內臟器浸泡在膿性液體中,腸管麻痹,形成麻痹性腸梗阻,腸腔內大量積液,使血容量明顯減少;細菌入血、毒性介質不被清除;腸管擴張、脹氣,使膈肌抬高而影響心肺功能,加重休克,甚至導致死亡。
(四)臨床表現
腹膜炎的癥狀可以是突然發生的,亦或是逐漸出現的。由空腔臟器破裂、穿孔引起者,發病較突然,而闌尾炎、膽囊炎等引起者多先有原發病癥狀,以后才逐漸出現腹膜炎表現。
1.腹痛 是最主要臨床表現,一般都很劇烈,為持續性,難以忍受。腹壓增加及變換體位時疼痛加劇。疼痛多自原發病變部位開始,隨炎癥擴散而波及全腹。
2.惡心、嘔吐 腹膜受刺激引起反射性惡心、嘔吐,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并發麻痹性腸梗阻時,可吐出黃綠色膽汁,甚至棕褐色糞汁樣物。
3.體溫、脈搏變化 突然發病的病人,開始時正常,逐漸出現體溫升高、脈搏加快。原有炎性病變者,發病初始體溫已上升,繼發腹膜炎后更趨增高。但年老體弱者體溫可不升高,但脈搏多加快,若脈搏快而體溫反而下降,則為病情惡化的征象之一。
4.感染中毒癥狀 病人可出現高熱、脈速、呼吸急促、大汗、口干,隨病情發展,可出現面色蒼白、口唇發紺、舌干苔厚、四肢發涼、血壓下降、神志不清等一系列感染中毒及休克癥狀。
5.體征 病人多急性病容,常取仰臥位,雙下肢屈曲,不喜動,腹部拒按。可見腹脹明顯,腹式呼吸運動減弱或消失。腹部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是腹膜炎的標志性體征,稱為腹膜刺激征,尤以原發病灶處最明顯。腹肌緊張的程度與病因、病人的全身狀況有關。腹脹加重是病情惡化的一項重要標志。胃腸、膽囊穿孔時可呈“板狀腹”。叩診因胃腸脹氣而呈鼓音;胃腸穿孔時腸內氣體移至膈下,可使肝濁音界縮小或消失;腹腔內積液較多時可叩出移動性濁音。聽診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直腸指診:直腸前窩飽滿并有觸痛,表示已有盆腔感染或形成盆腔膿腫。
(五)輔助檢查
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病情危重或機體反應能力下降者,白細胞計數可不升高,僅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甚至有中毒顆粒出現。
立位腹平片可見小腸普遍脹氣并有多個小液平,為腸麻痹征象;胃腸穿孔時多有膈下游離氣體。B超檢查示腹腔內有不等量液體。B超引導下腹腔穿刺抽液或腹腔灌洗有助于判斷病因,如結核性腹膜炎為草綠色透明腹水,胃十二指腸急性穿孔為黃色、渾濁、含膽汁、無臭味的抽出液,急性重癥胰腺炎時抽出液為血性、胰淀粉酶含量高,絞窄性腸梗阻時抽出液為血性、臭味重,如抽出液為不凝血,應懷疑有腹腔內出血。CT檢查對腹腔內實質性臟器病變的診斷幫助很大。
(六)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對病情較輕或病程較長超過24小時,且腹部體征已減輕或炎癥已有局限化趨勢,或伴有嚴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手術,以及原發性腹膜炎者可行非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半臥位、禁食、持續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抗生素治療、補充熱量和給予營養支持、鎮靜、止痛、吸氧等。
2.手術治療 多數繼發性腹膜炎病人需及時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可作為手術前的準備工作。
(1)手術適應證:①非手術治療6~8小時后(一般不超過12小時),腹膜炎癥狀及體征不緩解或反而加重者;②腹腔內原發病嚴重,如胃腸、膽囊穿孔、絞窄性腸梗阻、腹內臟器破裂、胃腸道手術后短期內吻合口瘺等所致;③腹腔內炎癥較重,有大量積液,出現嚴重的腸麻痹或中毒癥狀,或合并休克;④腹膜炎病因不明,且無局限趨勢者。
(2)手術原則:包括探查和確定病因、處理原發病變部位、徹底清理腹腔、充分引流等。
(3)術后處理:繼續禁食、胃腸減壓、補液、應用抗生素和營養支持治療,保證引流管通暢,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重要臟器功能及DIC的發生,防治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