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液在腹腔內積聚,由腸袢、內臟、腸壁、網膜或腸系膜等粘連包裹,與游離腹腔隔開而形成腹腔膿腫。腹腔膿腫一般均繼發于急性化膿性腹膜炎或腹腔內手術后,多位于原發病灶附近,以膈下膿腫和盆腔膿腫多見。
一、膈下膿腫
(一)病因病理
膿液積聚于一側或兩側膈肌下與橫結腸及其系膜的間隙內者,統稱為膈下膿腫。可發生在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間隙內。病人平臥位時,左膈下間隙處于較低位,急性腹膜炎時腹腔內的膿液易積聚于此。細菌亦可經門靜脈和淋巴系統到達膈下。小的膈下膿腫經非手術治療可被吸收,較大膿腫,可因長期感染,自身組織耗竭,死亡率甚高。膈下感染還可引起反應性胸腔積液,或經淋巴途徑蔓延到胸腔引起胸膜炎,穿破胸腔時可發生膿胸;也有因膿腫腐蝕穿透消化道管壁引起反復出血、腸瘺或胃瘺;若病人機體抵抗力低下也可擴散并發膿毒血癥。
(二)臨床表現
全身癥狀為全身發熱,初為弛張熱,膿腫形成后為持續高熱或中等發熱。脈率快,舌苔厚膩,逐漸出現乏力、消瘦、厭食、盜汗等。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
膿腫部位可有持續性鈍痛,深呼吸時加重,常位于近中線的肋緣下或劍突下。膿腫刺激膈肌可引起呃逆。感染影響至胸膜、肺時,出現胸腔積液和盤狀肺不張病人有氣促、咳嗽、胸痛等表現。有季肋區叩痛,嚴重時出現皮膚局部凹陷性水腫,皮溫升高。X線檢查可見患側膈肌升高。隨呼吸活動受限或消失,肋膈角模糊,或胸腔積液。可在B超引導下行診斷性穿刺,不僅可以幫助診斷,亦可同時抽膿、沖洗膿腔、注入有效抗生素治療。
(三)治療原則
膈下膿腫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近年多采用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創傷小,一般不污染游離腹腔,引流效果較好。也可根據膿腫所在位置行手術切開引流。同時應加強營養支持、輸液、輸血及抗生素的使用等支持治療。
二、盆腔膿腫
(一)病因病理
盆腔處于腹腔最低位,腹腔內的炎性滲出物或膿液易積聚于此形成盆腔膿腫。盆腔腹膜面積較小,吸收毒素能力有限,因此,盆腔膿腫時全身中毒癥狀常較輕。
(二)臨床表現
常發生于急性腹膜炎治療過程中、闌尾穿孔或結直腸手術后。表現為體溫升高,脈速,出現典型的直腸或膀胱刺激癥狀,如里急后重、排便次數增多且量少、黏液便、尿頻、排尿困難等。而腹部檢查常無陽性發現,直腸指診在直腸前壁可觸及向直腸腔內膨起、有觸痛、有時有波動感的腫塊。B超檢查可明確膿腫的位置及大小。
(三)治療原則
盆腔膿腫較小或未形成時,可采用非手術治療,包括應用抗生素,輔以熱水坐浴、溫鹽水保留灌腸及物理透熱等治療,有些病人的炎癥能吸收消散。膿腫較大者須經手術切開引流。
三、腸間膿腫
膿液被包圍在腸管、腸系膜與網膜之間的膿腫稱為腸間膿腫。
(一)臨床表現
可為單發或多個大小不等的膿腫。若膿腫周圍廣泛粘連,可發生不同程度的粘連性腸梗阻。病人出現化膿感染癥狀,主訴腹脹、腹痛,并有腹部壓痛或觸及包塊。
立位腹X線平片示腸壁間距增寬及局部腸管積氣,也可見小腸氣液平面。
(二)治療原則
應用抗生素、物理透熱及全身支持治療。如B超或CT檢查提示膿腫為單房,且較局限并與腹壁貼近時,可采用B超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若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發生腸梗阻時,應考慮剖腹探查解除梗阻,清除膿液并行引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