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循環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
第一節 小兒循環系統解剖生理特點
一、心臟的胚胎發育
原始心臟于胚胎第2周開始形成,4周時心房和心室是共腔的,8周房室中隔形成,成為具有4腔的心臟。所以,胚胎發育2~8周為心臟形成的關鍵期,先天性心臟畸形的形成主要在這一期。
二、正常各年齡小兒心臟、心率、血壓的特點
1.心臟重量 在整個小兒時期,心臟重量的增長速度并非勻速生長,出生后6周內心臟重量增長很少。此后,心臟重量增長的速度呈持續和跳躍性增長。新生兒的心臟相對較成人大,其重量約為20~25g,1歲時心臟的重量為出生時2倍;5歲時為出生時的4倍;9歲時為出生時的6倍,青春期后心臟重量的增長為出生時12~14倍,達成人水平。
2.心臟容積 出生時,心臟4個腔的容積為20~22ml,1歲時達到出生時的2倍,2歲半增大到3倍,近7歲時5倍,約為100~120ml;其后增長緩慢,青春期始心臟容積僅為140ml;以后增長又漸迅速,18~20歲時,心臟容積已達240~250ml,為出生時的12倍。
3.心臟位置 小兒心臟的位置隨年齡而變化,新生兒心臟位置較高并呈橫位,心尖搏動在第四肋間鎖骨中線外,心尖部分主要為右心室,2歲的以后,小兒心臟由橫位逐漸轉成斜位,心尖搏動下移至第五肋間隙,心尖部分主要為左心室。2~5歲時左心界位于第四肋間左鎖骨中線外1cm處,5~12歲在鎖骨中線上,12歲以后在第五肋間鎖骨中線內0.5~1cm.
4.血管的特點 小兒的動脈相對較成人粗。動、靜脈內徑比在新生兒為1:1,成人為1:2。隨著年齡的增長,動靜脈口徑相對變窄,在大血管方面,10歲以前肺動脈直徑較主動脈寬,至青春期主動脈直徑超過肺動脈,12歲始至成人水平。在嬰兒期,毛細血管特別粗大,尤其是肺、腎、腸及皮膚的微血管內徑較以后任何年齡時期都大,冠狀動脈相對較寬,所以,心、肺、腎及皮膚供血較好,對這些器官的新陳代謝和發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5.心率特點 小兒的心率相對較快,主要是由于新陳代謝旺盛,身體組織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給,而心搏量有限,只有增加心臟的搏動次數,才能滿足身體生長發育的需要。同時,嬰幼兒迷走神經興奮性較低,交感神經占優勢,心臟搏動較易加速。隨年齡的增長,心率逐漸減慢,新生兒時期,心率120~140次/分,1歲以內110~130次/分,2~3歲100~120次/分,4~7歲80~100次/分,8~14歲70~90次/分。小兒的脈搏次數極不穩定,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進食、活動、哭鬧、發熱等,因此。測量脈搏時,應排除干擾因素,在小兒安靜狀態下測量。凡脈搏顯著增快,安靜狀態下或睡眠時不減慢者,應考慮有器質性心臟病的可能。
6.血壓特點 動脈血壓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每心搏輸出量和外周血管的阻力。嬰兒期,由于心搏量較少,血管管徑較粗,動脈血壓較低。隨著小兒年齡增長血壓逐漸增高。1歲以內的嬰兒收縮壓80mmHg(10.67kPa),2歲以后小兒收縮壓可用年齡×2+80mmHg(年齡×0.27+10.67kPa)公式計算,小兒的舒張壓=收縮壓×2/3。1歲以上小兒,下肢血壓比上肢血壓高20~40mmHg(2.67~5.33kPa),嬰兒期,上肢血壓比下肢血壓略高。
靜脈血壓的高低與心搏量、血管功能、循環血量有關。上、下腔靜脈血液返回右心室是否通暢也影響靜脈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