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先天性心臟病
一、先天性心臟病概述
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時期心臟血管發育異常而導致的畸形,是小兒最常見的心臟病。發病率為活產嬰兒的5‰~8‰左右,年齡越小,發病數越高。致病因素可分為兩類,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特別是染色體畸變,房、室間隔缺損和動脈干畸形等與第21號染色體長臂某些區帶的過度復制或缺損有關。環境因素很多,重要的原因有宮內感染(風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柯薩奇病毒感染等),護師考試孕母缺乏葉酸、與大劑量放射線接觸、藥物影響(抗癌藥、甲苯磺丁脲等)、患有代謝性疾病(糖尿病、高鈣血癥)或能造成宮內缺氧的慢性疾病。所以,先天性心臟病可能是胎兒周圍的環境和遺傳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先天性心臟病的分類
根據左右心腔或大血管間有無分流和臨床有無青紫,可分為3類:
1.左向右分流型 在左、右心之間或與肺動脈之間具有異常通路,正常情況下,體循環的壓力高于肺循環的壓力,左心壓力高于右心壓力,血液從左向右側分流,故平時不出現青紫。當劇烈哭鬧或任何原因使肺動脈或右心室壓力增高并超過左心室時,血液自右向左分流,可出現暫時性青紫。常見房、室間隔缺損或動脈導管未閉。
2.右向左分流型 為先天性心臟病最嚴重的一組,因心臟結構的異常,靜脈血流入右心后不能全部流入肺循環達到氧合作用,有一部分或大部分自右心或肺動脈流入左心或主動脈,直接進入體循環,出現持續性青紫。常見有法洛四聯癥、大動脈錯位等。
3.無分流型 心臟左、右兩側或動、靜脈之間無異常通路或分流。通常無青紫,只有在心力衰竭時才發生。常見主動脈縮窄和肺動脈狹窄等。
三、常見先天性心臟病
(一)室間隔缺損(VSD)
室間隔缺損為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畸形,約占先天性心臟病的20%~25%。根據缺損的位置分為四種類型:①流出道缺損;②流入道缺損;③膜部缺損;④左室右房通道缺損。
1.發病機制 室間隔缺損主要是左、右心室之間有一異常通道,由于左心室壓力高于右心室,缺損所引起的分流是自左向右,所以一般無青紫。哭鬧時,可使右心室壓力增加,缺損分流是自右向左,出現暫時性青紫,當肺動脈高壓顯著,產生自右向左分流時,臨床出現持久性青紫,即稱艾森曼格綜合征。
2.臨床表現 取決于缺損的大小。小型缺損(缺損直徑≤0.5cm),多發生于室間隔肌部,因分流量較小,患兒可無明顯癥狀,生長發育不受影響。中型缺損(缺損為O.5~1.Ocm),左向右分流多,體循環血流量減少,影響生長發育,患兒多有乏力、氣短、多汗、生長發育緩慢,易患肺部感染。大型缺損(缺損>1.Ocm)常有生長發育遲緩。左向右分流量增多,體循環減少,嬰幼兒常出現心力衰竭,表現為乏力、氣短、多汗、呼吸急促、喂養困難。當出現肺動脈高壓右向左分流時,可出現青紫。查體可見:胸骨左緣3~4肋間可聞3~5/6級全收縮期反流性雜音,第二心音(P2)增強,伴有肺動脈高壓者P2亢進。
室間隔缺損易合并發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腫和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預后:30%~60%膜部室缺和肌部室缺可自行關閉,多在5歲以前,小型缺損關閉率高。中、重型缺損者,嬰兒期可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形成重度肺動脈高壓,逆向分流形成艾森曼格氏綜合征而危及生命。
3.輔助檢查
(1)X線檢查:小、中型缺損者心影大致正常或輕度左房、左室增大。大型缺損者,肺紋理明顯增粗增多,左室、右室均增大。重度肺動脈高壓時,右心室大為主,肺動脈段明顯凸出,肺門血管呈“殘根狀”。有“肺門舞蹈”征。
(2)心電圖:小型室缺心電圖正常。分流量大者左房大、左室肥厚或雙室肥厚,重度肺動脈高壓時以右室肥厚為主。
(3)超聲心動圖:二維超聲心動圖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顯象示:室間隔連續性中斷可判定室間隔缺損的部位和缺損的直徑大小;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束(晚期肺動脈高壓可出現右向左分流);可探測跨隔壓差,并計算出分流量和肺動脈壓力。
(4)心導管檢查:必要時行右心導管檢查。可計算分流量、肺動脈壓力及肺血管阻力。對鑒別診斷、判斷病情和選擇手術適應證均有重要參考意義。VSD右室平均血氧含量較右心房血氧含量高0.9百分容積以上,即有診斷意義。http://www.7666av.com/
4.治療原則
(1)內科治療:強心、利尿、抗感染、擴張血管及對癥治療。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強心苷、利尿劑改善心功能。合并肺動脈高壓者,應用血管擴張劑,控制潛在肺部感染,爭取早期手術。
(2)外科治療:小型VSD不需手術治療,中、大型VSD可手術治療。
(3)導管介入性堵閉術:①適應證:膜部缺損:年齡≥3歲,室缺距主動脈瓣≥3mm;肌部室缺≥5mm或術后殘余分流。②禁忌證:活動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內有贅生物、血栓;重度肺動脈高壓伴雙向分流者。
(二)房間隔缺損(ASI))
房間隔缺損,約占小兒先心病20%~30%左右。按缺損部位可分為原發孔(一孔型),繼發孔(二孔型)
1.發病機制
出生后隨著肺循環血量的增加,左心房壓力超過右心房壓力,分流自左向右,分流量的大小取決于缺損的大小和兩側心室順應性。分流造成右心房和右心室負荷過重而產生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循環血量增多和體循環血量減少。分流量大時可產生肺動脈壓力升高,晚期當右心房壓力大于左心房壓力時,則可產生右向左分流,出現持續性青紫。
2.臨床表現
房間隔缺損的臨床表現隨缺損的大小而不同。缺損小者可無癥狀,僅在體檢時發現胸骨左緣第2~3肋間有收縮期雜音,嬰兒和兒童期多無癥狀。缺損大者,由于體循環血量減少而表現為氣促、乏力和影響生長發育,當哭鬧、患肺炎或心力衰竭時,右心房壓力可超過左心房,出現暫時性青紫。查體可見體格發育落后、消瘦,心前區隆起,心尖搏動彌散,心濁音界擴大,胸骨左緣2~3肋間可聞見Ⅱ~Ⅲ級收縮期噴射性雜音,肺動脈瓣區第二音增強或亢進,并呈固定分裂。
預后:小型房間隔缺損(直徑<3mm甚至<3~8mm),1歲前有可能自然關閉,兒童時期大多數可保持正常生活,常因雜音不典型,而延誤診斷。缺損較大時,分流量較大,分流量占體循環血量的30%以上,不經治療活至成年時,有可能出現肺動脈高壓。
3.輔助檢查
(1)胸部X線檢查:心臟外形呈現輕、中度擴大,以右心房、右心室增大為主,肺動脈段突出,肺門血管影增粗,可見肺門“舞蹈”征,肺野充血,主動脈影縮小。
(2)心電圖:電軸右偏+90°~+180°。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部分患兒尚有右心房和右心室肥大。
4.治療原則
(1)內科治療:導管介入堵閉術堵閉ASD。①適應證:二孔型ASD年齡≥3歲,直徑≥5mm,≤36mm;不合并必須外科手術的其他心臟畸形。②禁忌證:活動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出血性疾病;重度肺動脈高壓導致右向左分流。
(2)外科治療:一孔型。ASD及靜脈竇型ASD,一般外科手術治療,一旦出現艾森曼格綜合征即為手術和介入治療禁忌證。
(三)動脈導管未閉(PDA)
動脈導管未閉是指出生后動脈導管持續開放,血流從主動脈經導管分流至肺動脈,進入左心,并產生病理生理改變。動脈導管未閉約占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總數的15%~20%,女性較多見。
1.發病機制 動脈導管在胎兒期是肺動脈與主動脈之間正常血液通路。小兒出生后,隨著呼吸的開始,肺循環壓力降低,血氧分壓提高,動脈導管于生后10~15小時在功能上關閉。若持續開放,血液自主動脈經未閉導管分流至肺動脈,使肺循環血量增多,左室容量負荷加重,產生病理改變即為動脈導管未閉。根據未閉的動脈導管大小、長短和形態不一,一般分為三型:①管型;②漏斗型;③窗型。
2.臨床表現 患兒女多于男,男女之比為1:2~1:3。臨床癥狀的輕重,取決于導管管徑粗細和分流量的大小。動脈導管較細,癥狀較輕或無癥狀。導管粗大者,分流量大,表現為氣急、咳嗽、乏力、多汗、生長發育落后等。偶見擴大的肺動脈壓迫喉返神經而引起聲音嘶啞。嬰兒期發生心力衰竭。嚴重肺動脈高壓時,產生差異性發紺,下肢青紫明顯,杵狀趾。查體可見:胸骨左緣第2肋間有響亮的連續性機器樣雜音,占據整個收縮期和舒張期,伴震顫,傳導廣泛。分流量大時心尖部可聞高流量舒張期隆隆樣雜音。P 2增強或亢進。周圍血管征陽性:脈壓增大≥40mmHg、可見甲床毛細血管搏動、觸到水沖脈、可聞及股動脈槍擊音等。
預后:動脈導管的介入治療或手術治療效果良好。常見并發癥為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內膜炎。
3.輔助檢查
(1)X線檢查:分流量小者可正常;分流量大時左房、左室增大;肺動脈高壓時,右心室也明顯增大。
(2)心電圖:四種改變可反映分流量大小和肺動脈壓力變化,1/3病例正常;分流量大左房、左室大;雙室增大;肺動脈高壓者右室大為主。
4.治療原則
(1)手術根治:晚期艾森曼格綜合征為手術禁忌證。
(2)保守治療:前列腺素抑制劑,強心、利尿、抗感染。
(3)導管介入堵閉術:①適應證:不合并必須外科手術的其他心臟畸形。年齡通常≥6個月、體重≥4kg、動脈導管最窄直徑≥2mm,通常≤14mm.可根據大小及形狀選用不同的封堵器。②禁忌證:依賴PDA生存的心臟畸形;嚴重肺動脈高壓導致右向左分流;敗血癥等。
5.外科手術結扎 手術適宜年齡為1~6歲,小于1歲嬰兒反復發生心衰,合并其他心臟畸形者應手術治療。
(四)法洛四聯癥(TOF)
法洛四聯癥是一種常見的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約占先心病的10%~14%。以肺動脈狹窄、室間隔缺損、主動脈騎跨和右心室肥厚為主要臨床特征。其中以肺動脈狹窄為主要畸形。
1.發病機制 肺動脈狹窄,血液進入肺循環受阻,引起右心室代償性增厚,右心室壓力相對較高;右心室壓力與左心室相似,此時,右心室血液大部分進入主動脈。
由于主動脈跨于兩心室之上,主動脈除接受左心室血液外,還直接接受部分右心室的靜脈血液,輸送到全身各部,因而出現青紫。同時肺動脈狹窄,肺循環進行氣體交換的血流減少,加重青紫程度。由于進入肺動脈的血流減少,增粗的支氣管動脈與肺血管之間形成側支循環。
動脈導管未關閉前,肺循環血流減少的程度較輕,青紫可不明顯。隨著動脈導管關閉和漏斗部狹窄逐漸加重,青紫日益明顯,出現杵狀指(趾),紅細胞代償性增多。
2.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為青紫,其程度和出現早晚與肺動脈狹窄程度有關。多于生后3~6個月逐漸出現青紫。見于毛細血管豐富的部位,如唇、指(趾)、甲床、球結膜等處。因患兒長期處于缺氧狀態中,可使指、趾端毛細血管擴張增生,局部軟組織和骨組織也增生性肥大,出現杵狀指。
蹲踞癥狀:患兒活動后,常主動蹲踞片刻,蹲踞時下肢屈曲,使靜脈回心血量減少,減輕心臟負荷,同時,下肢動脈受壓,體循環阻力增大,使右向左分流減少,使缺氧癥狀暫時得到緩解。
缺氧發作:嬰兒期常有缺氧發作史,表現為呼吸急促、煩躁不安、發紺加重,重者發生暈厥、抽搐、意識喪失,甚至死亡。發作可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哭鬧、排便、感染、貧血或睡眠蘇醒后均可誘發。
查體可見:患兒發育落后,口唇、面部、外耳廓亦有青紫,舌色發暗,杵狀指(趾)。心前區略隆起,胸骨左緣2~4肋間有Ⅱ~Ⅲ級收縮期噴射性雜音,雜音響度與狹窄程度成反比;肺動脈第2音減弱。
3.輔助檢查
(1)血液檢查: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均升高。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動脈血氧飽和度低于正常。
(2)X線檢查:心影呈“靴型”,肺血減少,肺野清晰。
(3)心電圖:電軸右偏,右室肥厚,右房肥大。
4.治療原則
(1)缺氧發作處理:①立即予以膝胸體位;②吸氧、鎮靜;③嗎啡O.1~O.2mg/kg,皮下或肌內注射;④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每次0.05~0.1mg/kg加入10%葡萄糖液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必要時15分鐘后再重復一次;⑤糾正代謝性酸中毒,給予碳酸氫鈉(NaHCO3)1mmol/kg,緩慢靜脈注入,10~15分鐘可重復應用;⑥嚴重意識喪失,血壓不穩定,盡早行氣管插管,人工呼吸。
(2)外科治療:絕大多數患兒可施行根治術。輕癥患兒,手術年齡以5~9歲為宜。根治有困難可做姑息手術,即體-肺分流術。
每天攝入足夠水分。腹瀉、發熱、及時補液。對缺氧發作頻繁者,應長期口服普萘洛爾預防發作,劑量為2~6mg/kg·d,分3~4次口服。
5.預后 本病未經治療者,平均存活年齡12歲。常見并發癥有:腦血管栓塞、腦,膿腫、感染性心內膜炎、紅細胞增多癥。
四、護理
1.休息 是恢復心臟功能的重要條件。因休息可減少組織對氧的需要,減少心臟負擔。可使癥狀緩解。所以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時間,保證睡眠,根據病情安排適當活動量,減輕心臟負荷。
(1)學齡前兒童患心臟病時,易煩躁,哭鬧,加重病情,此時須遵醫囑給鎮靜劑,以助病兒安靜入睡,減輕心臟負擔。
(2)學齡兒童雖患心臟病,但沒有思想顧慮,自我控制能力差,活動量大,護理人員須對病兒進行宣教,爭取得到病兒的配合。
(3)對心功能衰竭的重癥病兒,如呼吸困難、心率加快、煩躁不安、肝大、水腫等情況須立即報告醫師,遵醫囑給鎮靜劑,須絕對臥床休息、密切觀察尿量、嚴格記錄出入量。
2.病室環境設置及要求
(1)室內溫度適宜,20~22℃,濕度55%~60%,空氣新鮮,環境安靜。
(2)室內備有搶救設備,如急救車、吸痰器、吸氧設備、心電監護儀等。
(3)輕、重病兒分別放置,輕癥病兒放置大房間,重癥病兒放置搶救室。
(4)病兒衣服要合身,暖和、輕柔,床墊上放海綿墊,被褥要輕而暖和,床單平整,床頭可抬高。
3.注意觀察病情,防止并發癥發生觀察病兒情緒、精神、面色、呼吸、脈率、脈律、血壓等。病兒突然煩躁,哭鬧、呼吸加快,拒奶,聽診或數脈發現心律不齊,期前收縮,心率加快,立即報告醫師,遵醫囑對癥處理,詳細記錄病情變化。
(1)注意觀察、防止法洛四聯癥患兒因活動、哭鬧、便秘引起缺氧發作,一旦發生應將小兒置于膝胸臥位,給予吸氧,根據醫囑給予嗎啡及普萘洛爾搶救治療。
(2)法洛四聯癥患兒血液黏稠度高,發熱、出汗、吐瀉時,體液量減少,加重血液濃縮易形成血栓,因此要注意供給充足液體,必要時可靜脈輸液。
(3)觀察有無心率增快、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吐泡沫樣痰、浮腫、肝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現,如出現上述表現,立即置患兒于半臥位,給予吸氧,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并按心衰護理。
4.飲食護理 心功能不全的病人需準確記錄出入量,飲食應是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少量多餐為宜。注意控制水及鈉鹽攝入,注意營養搭配,供給充足能量、蛋白質和維生素,保證營養需要。對喂養困難的小兒要耐心喂養,可少量多餐,避免嗆咳和呼吸困難,應根據病情,采用無鹽或低鹽飲食。
5.對癥護理
(1)患兒出現呼吸困難、呼吸加快、青紫等癥狀,讓病兒半臥位休息,生活護理須護理人員協助。出現三凹征或點頭呼吸,指、趾甲、口周發紺,煩躁不安,給予氧氣吸入,煩躁者遵醫囑給鎮靜劑。
(2)水腫病兒護理:①給無鹽或少鹽易消化飲食;②尿少者,遵醫囑給利尿劑;③每周測量體重2次,嚴重水腫,每日測體重1次;④皮膚護理:每日做皮膚護理2次,動作要輕,毛巾要柔軟,如皮膚有破損應及時處理;定時翻身,預防褥瘡的發生;將病兒床上鋪海綿墊,保持床單、衣服的清潔、平整、干燥。
(3)咳嗽、咯血的護理:心臟病患兒并發肺部感染,須絕對臥床休息;抬高床頭,備好吸痰器、痰瓶,必要時協助病兒排痰;詳細記錄痰量、性質。應送痰培養檢查,咳嗽劇烈的,應遵醫囑給止咳藥物,發生病情變化,立即配合醫師搶救;危重病人應設專護,密切觀察病情,詳細記錄。
(4)注意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多食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病兒超過2天無大便應立即報告醫師處理,遵醫囑給緩瀉劑,禁止下地獨自排便,防止發生意外。
6.用藥護理 服用強心苷類藥物后,應注意觀察藥物的作用,如:呼吸平穩、心音有力、脈搏搏動增強。觀察強心苷毒性反應,如:胃腸道、神經、心血管反應。服用利尿劑,注意患兒的尿量的變化。
7.預防感染 注意體溫變化,按氣溫改變及時加減衣服,避免受涼引起呼吸系統感染。注意保護性隔離,以免交叉感染。做小手術如拔牙時,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防止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發生,一旦發生感染應積極治療。
8.心理護理 對患兒關心愛護、態度和藹,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患兒的緊張心理。對家長和患兒解釋病情和檢查、治療經過,取得他們的理解和配合。
9.健康教育 指導家長掌握先天性心臟病的日常護理,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合理用藥,預防感染和其他并發癥。定期復查,調整心功能到最好狀態,使患兒能安全達到手術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