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小兒肺炎
肺炎是有不同致病原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癥。臨床以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及肺部固定濕啰音為特征。肺炎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肺炎死亡占小兒死亡的第一位,被衛生部列為小兒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節多見。
(一)分類
目前,小兒肺炎的分類尚未統一,常用的分類方法有:
1.病理分類 可分為大葉性肺炎、小葉性肺炎(支氣管肺炎)、間質性肺炎等。
2.病因分類 可分為①感染性肺炎:如病毒性肺炎、細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原蟲性肺炎;②非感染性肺炎:如吸入性肺炎、過敏性肺炎等。
3.病程分類 分為①急性肺炎:病程<1個月;②遷延性肺炎:病程1~3個月;③慢性肺炎:病程>3個月。
4.病情分類 分為:①輕癥肺炎:主要是呼吸系統受累,其他系統無或僅輕微受累,無全身中毒癥狀;②重癥肺炎:除呼吸系統受累外,其他系統也受累且全身中毒癥狀明顯。
5.臨床表現典型與否分類 分為①典型性肺炎:只由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大腸桿菌等引起的肺炎;②非典型肺炎:指由肺炎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病毒等引起的肺炎。2003年春季在我國發生一種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世界衛生組織(WH0)將其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初步認定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以肺間質病變為主,傳染性強,病死率高。
臨床上若病原體明確,則以病因分類命名,否則常按病理分類命名。支氣管肺炎為小兒常見的肺炎,故本節重點介紹。
(二)病因
引起肺炎的病原體有病毒、細菌、支原體、真菌等。發達國家小兒肺炎病原以病毒為主,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發展中國家小兒肺炎病原以細菌為主,如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近年來肺炎支原體、衣原體和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肺炎有增多趨勢。營養不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先天性心臟病等患兒易患此病,且病情嚴重,易遷延不愈。
(三)發病機制
病原體常由呼吸道入侵,少數經血行入肺,引起肺組織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炎癥使肺泡壁充血水腫而增厚,支氣管黏膜水腫,管腔狹窄,造成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導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從而造成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1.酸堿平衡失調與電解質紊亂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致呼吸性酸中毒、呼吸衰竭;低氧血癥、高熱、進食少致代謝性酸中毒,所以重癥肺炎常出現混合性酸中毒。進食少、利尿及激素治療又可致低血鉀,導致低鉀性堿中毒。
2.循環系統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致肺動脈高壓,引起右心負荷加重,加之病原體毒素作用于心肌,致中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
3.神經系統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致腦毛細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腦水腫。病原體毒素作用也可引起腦水腫、中毒性腦病。
4.消化系統 低氧血癥和病原體毒素可致中毒性腸麻痹,胃腸道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致消化道出血。
(四)臨床表現
1.輕癥肺炎 僅表現為呼吸系統癥狀和相應的肺部體征。
(1)癥狀:大多起病急,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氣促和全身癥狀。①發熱:熱型不定,多為不規則熱,新生兒和重度營養不良兒可不發熱,甚至體溫不升;②咳嗽:較頻,初為刺激性干咳,以后咳嗽有痰,新生兒則表現為口吐白沫;③氣促:多發生在發熱、咳嗽之后;④全身癥狀: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煩躁不安、輕度腹瀉或嘔吐。
(2)體征:呼吸加快,40~80次/分,可有鼻翼扇動、點頭呼吸、三凹征、唇周發紺。肺部可聽到較固定的中、細濕啰音,以背部、兩肺下方、脊柱兩旁較易聽到,深吸氣末更為明顯。
2.重癥肺炎 除呼吸系統癥狀和全身中毒癥狀外,常有循環、神經和消化系統受累的表現。
(1)循環系統:常見心肌炎、心力衰竭。前者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心動過速、心音低鈍、心律不齊、心電圖顯示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后者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加重,呼吸加快(>60次/分),煩躁不安,面色蒼白或發紺,心率增快(嬰兒>180次/分),幼兒>160次/分),心音低鈍或出現奔馬律,肝臟迅速增大等。重癥革蘭氏陰性桿菌還可以發生微循環障礙、休克甚至DIC。
(2)神經系統:發生腦水腫時出現煩躁或嗜睡、意識障礙、驚厥、前囟隆起、瞳孔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呼吸節律不齊甚至停止等。
(3)消化系統:表現為食欲減退、嘔吐或腹瀉。發生中毒性腸麻痹時出現明顯的腹脹,呼吸困難加重,腸鳴音消失;發生消化道出血時出現嘔吐咖啡樣物,大便潛血試驗陽性或柏油樣便。
若延誤診斷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可引起并發癥。如在肺炎的治療中,中毒癥狀及呼吸困難突然加重,體溫持續不退或退而復升,應考慮膿胸、膿氣胸、肺大皰等并發癥的可能。
3.幾種不同病原體所致肺炎的特點
(1)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2歲以內,尤以2~6個月嬰兒多見。臨床表現兩種類型。①喘憋性肺炎:起病急驟、喘憋明顯,很快出現呼氣性呼吸困難及缺氧癥狀,肺部體征以喘鳴為主,可聽到細濕啰音,全身中毒癥狀明顯;②毛細支氣管炎:表現上述癥狀,但全身中毒癥狀不嚴重。肺部X線以肺間質病變為主,常伴有肺氣腫和支氣管周圍炎。
(2)腺病毒肺炎:以腺病毒為主要病原體,臨床特點:①本病多見6個月~2歲幼兒;②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癥狀明顯;體溫達39℃以,上,呈稽留熱或弛張熱,重癥可持續2~3周;③肺部體征出現較晚,咳嗽頻繁,可出現喘憋、呼吸困難、發紺;多在發熱4~5日后開始出現肺部濕啰音,以后因肺部病變融合而出現肺實變體征;④胸片改變出現較肺部體征為早,特點為大小不等的片狀陰影或融合成大病灶,肺氣腫多見,病灶吸收需數周至數月。
(3)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特點是癥狀與體征不成比例。起病多較緩慢,學齡期兒童多見,學齡前期兒童也可發生。刺激性干咳為突出的表現,有的酷似百日咳樣咳嗽,常有發熱,熱程1~3周。而肺部體征常不明顯。中毒癥狀也不重。部分患兒出現全身多系統的臨床表現,如溶血性貧血、心肌炎、腦膜炎等。肺部X線分為4種改變:①肺門陰影增多;②支氣管肺炎改變;③間質性肺炎改變;④均一的實變影。
(4)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本病多見于新生兒及嬰幼兒。臨床起病急、病情重、發展快。多呈弛張熱,嬰幼兒可呈稽留熱。中毒癥狀明顯,面色蒼白,咳嗽,呻吟,呼吸困難。肺部體征出現早,雙肺可聞及中、細濕啰音,易并發膿胸、膿氣胸。常合并循環、神經及消化系統功能障礙。
(五)輔助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病毒性肺炎白細胞總數大多正常或降低;細菌性肺炎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并有核左移。
2.病原學檢查 可做病毒分離或細菌培養,以明確病原體。血清冷凝集試驗在50%~70%的支原體肺炎患兒中可呈陽性。
3.胸部X線檢查 早期肺紋理增粗,以后出現大小不等的斑片陰影,可融合成片,可伴有肺不張或肺氣腫。
(六)治療原則
主要為控制感染,改善通氣功能,對癥治療,防治并發癥。①根據不同病原體選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原則為早期、聯合、足量、足療程,重癥患兒宜靜脈給藥;用藥時間應持續至體溫正常后5~7天,臨床癥狀消失后3天。抗病毒可選用利巴韋林等;②止咳、平喘、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紊亂、改善低氧血癥;③中毒癥狀明顯或嚴重喘憋、腦水腫、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者,可應用糖皮質激素,常用地塞米松,療程3~5日;④發生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中毒性腸麻痹、腦水腫等,應及時處理。膿胸和膿氣胸者應及時進行穿刺引流。
(七)護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暢
(1)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定時開窗通風,避免直吹或對流風。室溫維持在18~22℃,濕度60%為宜。
(2)飲食宜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半流質飲食,多喂水。少量多餐,避免過飽影響呼吸。喂哺時應耐心,哺母乳者應抱起喂,防止嗆咳。重癥不能進食時,給予靜脈輸液,輸液時應嚴格控制輸液量及滴注速度,最好使用輸液泵,保持均勻滴入。
(3)及時清除口鼻分泌物,分泌物黏稠者應用超聲霧化或蒸汽吸入;分泌物過多影響呼吸時,應用吸引器吸痰。
(4)幫助患兒取合適的體位并經常更換,翻身拍背,幫助痰液排出,防止墜積性肺炎。方法是五指并攏,稍向內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內地輕拍背部。
(5)指導和鼓勵患兒進行有效地咳嗽。
(6)根據病情或病變部位進行體位引流。
(7)按醫囑給予祛痰劑。
2.改善呼吸功能
(1)凡有缺氧癥狀,如呼吸困難、口唇發紺、煩躁、面色灰白等情況時應立即給氧。一般采用鼻導管給氧。氧流量為0.5~1L/min,氧濃度不超過40%,氧氣應濕化,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缺氧明顯者可用面罩給氧,氧流量2~4L/min,氧濃度50%~60%。若出現呼吸衰竭,則使用人工呼吸器。
(2)病室環境安靜、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作好呼吸道隔離,防止交叉感染,不同病原引起的肺炎應分別收治。
(3)護理操作應集中完成,以減少刺激,避免哭鬧。
(4)按醫囑使用抗生素治療肺部炎癥、改善通氣,并注意觀察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
3.維持體溫正常 發熱者應注意體溫的監測,警惕高熱驚厥的發生,并采取相應的降溫措施。
4.密切觀察病情
(1)若患兒出現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呼吸加快(>60次/分)、心律增快(>160~180次/分)、出現心音低鈍或奔馬律、肝臟短期內迅速增大時,考慮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應及時報告醫生,立即給予吸氧、并減慢輸液速度。若患兒突然口吐粉紅色泡沫痰,應考慮肺水腫,可給患兒吸入經20%~30%乙醇濕化的氧氣,間歇吸入,每次吸入不宜超過20分鐘。
(2)若患兒出現煩躁、嗜睡、驚厥、昏迷、呼吸不規則等,應考慮腦水腫、中毒性腦病的可能,應立即報告醫生并配合搶救。
(3)若患兒病情突然加重,體溫持續不降或退而復升,咳嗽和呼吸困難加重,面色青紫,應考慮膿胸或膿氣胸的可能,及時報告醫生并配合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