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資格考試吧精心整理初級護師考試兒科護理學復習消化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考點知識,請考生注意,紅色字體為重點記憶內容。
第四節 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本節考點: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原則
(5)護理措施
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是一組病因不明的急性腸道節段性壞死疾病。病變以空腸為主,嚴重者全部空腸及回腸均可受累。主要表現為急性腹痛、腹脹、腹瀉、嘔吐及便血,重癥可引起休克,病死率高。自嬰兒至成人均可發病,以3~9歲兒童多見。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為發病高峰。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尚不明了,但近年研究認為發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細菌及其所產毒素 與C型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所產生的腸毒素有關。此毒素可引起組織壞死。
2.患兒胰蛋白酶活性降低 產氣莢膜芽胞桿菌所產β毒素,可被腸內胰蛋白酶水解而失去致病作用,但長期營養不良患兒,及(或)經常使用甘薯、玉米等含豐富胰蛋白酶抑制劑的食物,均可使腸內胰蛋白酶活性顯著下降,增加發病機會。
(二)臨床表現
1.起病急,常以急性腹痛起病。腹痛位于臍周或上腹部,呈持續性鈍痛伴陣發性加重。隨后出現惡心、嘔吐,嘔吐多為胃內容物,嚴重者可吐咖啡樣物。
2.腹瀉開始為水樣或黏液稀便,繼而出現赤豆湯樣血水便或紅色果醬樣便。糞便有特殊腥臭味。
3.常有不同程度腹脹、不固定壓痛。病初腸鳴音亢進,腹脹嚴重時,腸鳴音消失。腹部有普遍壓痛、反跳痛,提示并發腹膜炎。
4.患兒多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癥狀,如發熱、精神萎靡、煩躁、嗜睡、面色蒼白,嚴重時可發生感染性休克,有明顯脫水、電解質紊亂。
(三)輔助檢查
1.周圍血白細胞增高,粒細胞核左移,重者血小板減少。糞便行革蘭染色時出現較多革蘭陽性桿菌。
2.腹部X線表現為腸袢輕度至中度充氣擴張,可見液平面,呈麻痹性腸梗阻征象。腸間隙增寬,黏膜皺襞變粗,部分病例可見腸管僵直,或有腸壁囊樣積氣及門靜脈積氣。
(四)治療原則
1.禁食,胃腸減壓,糾正并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及補充營養(胃腸外)。
2.有休克者按感染性休克治療。
3.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4.由于胰蛋白酶可水解產氣莢膜桿菌β毒素,并有助于清除腸壞死組織,故主張加用胰蛋白酶治療。
5.腸梗阻癥狀明顯,或腸壞死、穿孔引起腹膜炎者,應立即手術治療。
(五)護理措施
1.詳細記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神志、尿量的變化,觀察肢端溫度及皮膚有無瘀斑。密切注意腸鳴音的變化、腹部體征、腹痛癥狀,以及大便的性質、次數及量。一旦患兒出現面色發灰,精神萎靡,四肢發涼,脈搏細弱,應立即通知醫生,并迅速建立靜脈通路。
2.患兒一般需禁食,胃腸減壓5~10天,重癥可延長至14天或更長。腹脹消失,糞便潛血轉陰,患兒有覓食表現,可試喂少量5%葡萄糖水。2~3次后無腹脹、嘔吐,可開始喂流食,由稀釋奶少量開始,情況良好可加量,逐漸過渡到半流食、少渣飲食,直至恢復到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的正常飲食。在禁食期間,靜脈補充能量、電解質及水分。在恢復飲食的過程中,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3.取側臥位或半臥位,減輕腹部張力,緩解疼痛。腹脹明顯者可進行肛管排氣、胃腸減壓。一般不宜使用止痛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