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又稱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多發于早產兒,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所引起。臨床表現為出生后不久即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和呼吸衰竭。常見早產兒,是新生兒期重要的呼吸系統疾病。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引起。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分泌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由多種脂類、蛋白質和糖類組成;在胎齡20~24周出現,35周后迅速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張力,使肺泡張開的作用。缺乏時肺泡壁表面張力增高,肺泡逐漸萎陷、導致通氣不良,出現缺氧、發紺,進而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并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液體漏出,肺間質水腫和纖維蛋白沉著在肺泡表面形成嗜伊紅透明膜。
(二)臨床表現
患兒出生時或生后2~6小時內既出現呼吸困難,呈進行性加重,出現鼻翼扇動、發紺、吸氣時胸廓凹陷,伴呼氣時呻吟,呼氣時呻吟是機體保護性反應,呼氣時聲門不完全開放,使肺內氣體儲留,防止肺泡萎陷。呼吸窘迫呈進行性加重為本病的特點。嚴重時呼吸暫停,肌張力低下。
(三)輔助檢查
1.X線檢查:生后24小時X線檢查有特征表現:①毛玻璃樣改變:兩肺呈普遍性透光度降低,可見彌漫性均勻網狀顆粒陰影;②支氣管充氣征;③“白肺”:見于重癥。
2.胃液振蕩試驗(泡沫穩定試驗):有助確診,泡沫多者可排除本病。
(四)治療原則
糾正缺氧,使用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對癥處理。
(五)護理措施
1.氧療護理:盡早使用持續正壓呼吸(CPAP)用氧,可用呼吸機CPAP吸氧(鼻塞接呼吸機行CPAP通氣)或用簡易鼻塞瓶裝法,壓力以0.49~0.98kPa(5~10cmH2O),早產兒從O.196~0.294kPa(2~3cmH20)開始。操作時,水封瓶放在距患兒水平位下30~50cm處。氣管插管用氧,如用純氧CPAP后,病情仍無好轉者,采用間歇正壓通氣(IPPV,)加呼氣末正壓呼吸(PEEP)。
2.氣管內滴入表面活性物質:頭稍后仰,使氣道伸直。吸凈氣道分泌物。抽取藥液,從氣管中滴入(患兒分別取平臥、左側、右側臥位),然后用復蘇囊加壓給氧,使藥液迅速彌散。用藥后4~6小時內禁止氣道內吸引。
3.保暖:室內溫度應維持在22~24℃,皮膚溫度在36~36.5℃,以降低機體耗氧;相對濕度在55%~65%,減少體內水分丟失。
4.飲食護理:根據患兒的每日所需熱量計算奶量,保證機體營養所需。不能吸乳吞咽者,可用鼻飼法或靜脈營養液。
5.嚴密觀察病情:隨時掌握病情變化,定期對病人進行評估,使用監護儀和專人守護,認真作好護理記錄,與醫生密切聯系。
6.作好消毒隔離:注意無菌操作,預防感染。
7.健康教育:作好家屬接待與解答工作,讓家屬了解治療過程,取得最佳配合,同時作好育兒知識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