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小兒的營養與喂養
本節考點:
。1)小兒能量與營養素的需要
(2)嬰兒喂養
。3)兒童少年膳食安排
一、小兒能量與營養素的需要
。ㄒ唬┠芰康男枰
適宜的能量供應,是維持小兒健康的必要前提,能夠供給人體能量的三大營養素是蛋白質、脂肪、糖類,它們在體內實際產能約為:蛋白質4kcal/kg(17kJ/kg),脂肪9kcal/kg(38kJ/kg),糖類4kcal/kg(17kJ/kg)。小兒對能量的需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基礎代謝、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活動、生長、排泄丟失。
以上五方面的總和是小兒每日需要的總能量。 嬰兒每日為11Okcal/kg(460kJ/kg),以后每增加3歲約減去1Okcal/kg(42kJ/kg),15歲時為60kcal/kg(250kJ/kg)。
(二)營養素的需要
1.產能營養素
(1)蛋白質:小兒對蛋白質的需要量相對較多,因小兒不僅需要蛋白質補充損耗,還需蛋白質構成和增長新的組織,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蛋白質來源于動、植物食品,其中奶、蛋、肉、魚和豆類中含有的必需氨基酸高,其生物學價值比谷類食物中蛋白質高。
。2)脂肪: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占每天總能量的比例依年齡不同略有變化,如嬰兒期的飲食以乳類為主,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占每日總能量的45%(35%~50%),隨年齡增長,其比例逐漸下降,但仍應占總能量的25%~30%。脂肪來源于食物中的乳類、肉類、植物油或由體內糖類和蛋白質轉化而來,必需脂肪酸(如亞麻油酸)必須由食物供給。
。3)糖類:是食物的重要成分之一,為人體最主要的供能物質。由糖類所產生的能量應占總能量的50%~60%。嬰兒對糖類的需要量相對較多,每天需12g/kg。食物中乳類、谷類、水果、蔬菜中均富含糖類。
2.非產能營養素
(1)維生素:雖不能供給能量,但是維持正常生長及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營養素,參與和調節代謝過程,并可構成某些輔酶成分。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有限,但因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數量不足,而必須由食物供給。維生素的種類很多,按其溶解性可分為脂溶性(A、D、E、K)與水溶性(B族和C)兩大類。其中脂溶性維生素可儲存于體內,無需每天供應,但因排泄較慢,缺乏時癥狀出現較遲,過量易中毒。水溶性維生素易溶于水,其多余部分可迅速從尿中排泄,不易在體內儲存,必須每天供給,若體內缺乏可迅速出現相應癥狀,但過量常不易發生中毒現象。
(2)礦物質:不供給能量,但參與機體的構成,具有維持體液滲透壓、調節酸堿平衡的作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每日膳食需要量在1OOmg以上的元素為常量元素,又稱宏量元素,體內除氫、氧、氮、碳四種基本元素外,鈣、磷、鎂、鈉、鉀、氯、硫亦為常量元素。鐵、銅、鋅及碘、氟等均為微量元素,雖體內含量很少,但與小兒營養關系密切,如碘與人體的新陳代謝、體格生長和智能發育關系密切,一旦缺乏可引起甲狀腺腫。
(3)水:機體內新陳代謝和能量的需要量決定水的需要量,小兒新陳代謝旺盛,能量需要量大,因此對水的需要量大。 嬰兒每日需水150ml/kg,以后每增3歲減少25ml/kg,9歲時每日約為75ml/kg,至成人則每日需45~50ml/kg。
。4)膳食纖維:纖維素可吸收水分,使糞便體積增加,促進排便;半纖維素可結合鐵、鋅、鈣、磷而使其吸收減少;果膠在吸水后可形成凝膠,有降低食物中糖密度、減少食餌性胰島素分泌之功用。
二、嬰兒喂養
嬰兒喂養的方式有母乳喂養、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3種。
。ㄒ唬┠溉槲桂B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品。嬰兒在出生后2小時內可開始按需哺喂母乳。一般健康母親的乳汁分泌量可滿足4~6個月內嬰兒營養的需要。
1.乳汁的成分 乳汁的成分有近百種,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個體差異。
。1)蛋白質:母乳中含有較多的白蛋白和球蛋白,遇胃酸時凝塊較小,而凝塊較大的酪蛋白含量較少,有利于嬰兒消化。含有較多的必需氨基酸,能促進嬰兒神經系統和視網膜的發育。
。2)脂肪:母乳脂肪顆粒小,含有脂肪酶,易于消化、吸收。
。3)糖類:母乳中糖類的主要成分是乙型乳糖,占糖類總量的90%,其可促進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生長,抑制大腸桿菌繁殖,使嬰兒很少發生腹瀉。
。4)礦物質:含量較低,減輕了嬰兒的腎臟負擔,且吸收率遠高于牛乳。
。5)酶:母乳中含有較多的淀粉酶、乳脂酶等消化酶,有助消化。
。6)免疫因子:母乳中含有較多的免疫因子。www.7666av.com如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含sIgA,能有效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初乳中的乳鐵蛋白是重要的非特異性防御因子,可通過奪走大腸桿菌、多數厭氧菌及白色念珠菌賴以生存的鐵,抑制它們的生長。
此外,母乳的成分受產后的不同時間及每次哺乳時泌乳先后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產后4天以內的乳汁稱為初乳;5~14天的乳汁為過渡乳;14天~9個月的乳汁為成熟乳;10個月以后的乳汁為晚乳。初乳量少,內含脂肪較少而以免疫球蛋白為主的蛋白質多,故加熱后易發生凝固;維生素、牛磺酸和礦物質含量較豐富,有利于新生嬰兒的生長及抗感染。過渡乳的總量增多,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及礦物質逐漸減少。成熟乳的總量達高峰,泌乳總量每天可達700~1000ml,但所含蛋白質更少。晚乳在量和成分方面都不能滿足小兒的需要。在每次哺乳時,先分泌的乳汁蛋白質高于脂肪,以后則脂肪越來越高于蛋白質。
2.母乳喂養的優點
(1)滿足嬰兒的營養需求:母乳中不僅含有適合嬰兒消化吸收的各種營養物質,且比例合適。隨著嬰兒生長發育和需要的變化,母乳的質和量能有相應的改變,減少了發生營養不良的可能性。
(2)增強免疫:通過母乳,嬰兒能獲得免疫因子,增加自身抵御能力,減少疾病。
(3)喂哺簡便:母乳的溫度適宜,不易污染,省時、方便、經濟。
(4)增加母嬰的情感交流:由母乳喂養,使嬰兒能頻繁地與母親皮膚接觸,母親的撫摸,溫柔的話語,都使嬰兒獲得安全感;母嬰目光的對視,有利于促進嬰兒心理與社會適應性的發育。
。5)母親哺乳時可產生催乳激素,促進子宮收縮,加速子宮復原;可抑制排卵,有利于計劃生育;減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發病率。
3.母乳喂養的護理
。1)鼓勵母乳喂養:積極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排除各種干擾因素,從妊娠期開始直至整個哺乳期,都應不斷地鼓勵母親,增加哺乳的信心。
。2)增進乳母健康。
。3)指導正確哺乳:
1)正常新生兒生后即可哺乳。產后母嬰同室,將嬰兒裸體置于母親胸前進行皮膚接觸(不能少于30分鐘),同時吸吮乳頭,以促使產婦乳汁早分泌、多分泌。
2)喂哺前,先作好清潔準備,包括給嬰兒更換尿布,母親洗手,清潔乳頭。一般宜采取坐位,懷抱嬰兒,使其頭、肩部枕于母親哺乳側肘彎部,使嬰兒口含住乳頭及大部分乳暈而不致堵鼻,母親另一手拇指和四指分別放在乳房上、下方,喂哺時將整個乳房托起,并注意小兒吸吮及吞咽情況。每次盡量使一側乳房排空后,再喂另一側,下次哺乳時則先吃未排空的一側。喂后將嬰兒抱直,頭部靠在母親肩上,輕拍背部,使空氣排出,然后保持右側臥位,以防嘔吐。
3)在嬰兒滿月前,提倡按需哺乳,以促進乳汁分泌。隨嬰兒的成長,吸奶量逐漸增多,可開始采取定時喂養,一般2個月以內每3小時喂一次,晝夜7~8次;3~4月大約6次。每次哺乳時間約為15~20分鐘。
4)乳母患急慢性傳染病如肝炎、結核等,或重癥心、肝、腎疾病時均不宜喂哺新生兒。
(4)指導斷奶:斷奶期是一個從完全依靠乳類喂養逐漸過渡到多元化食物的過程。一般生后4~6月開始添加輔食,為完全斷奶作準備。斷奶時間一般在生后10~12個月,逐漸減少哺乳次數、增加輔助食品。如遇夏季炎熱或嬰兒疾病時宜延遲斷奶,但一般不超過1歲半。
。ǘ┗旌衔桂B
指母乳與牛乳或其他代乳品混合使用的一種喂養方法,分補授法和代授法兩種。
1.補授法 當母乳分泌量確實不足而無法改善,或其他原因不能完全由母乳喂養時,先喂母乳,將乳房吸空,再補充代乳品,以幫助刺激母乳分泌,稱為補授法。
2.代授法 乳汁足夠,但因特殊原因不能完全承擔哺喂,不得不實行部分母乳喂養時,可用代乳品1次或數次代替母乳,稱為代授法。
(三)人工喂養
嬰兒以其他代乳品完全代替母乳喂養,稱為人工喂養。由于代乳品所含營養與母乳差異較大,且操作程序繁雜,易被污染,因此人工喂養是萬不得已才采用的方法。牛乳、羊乳、馬乳等均為代乳品,以所含營養成分與人乳接近程度看,牛乳是最常用的代乳品。
。ㄋ模┹o助食品(斷奶期食品)的添加
4個月以上的嬰兒,單純母乳喂養已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需要。一般在每天乳量達100Oml或每次哺乳量超過200ml時,應添加輔助食品,以保障嬰兒的健康。
1.添加目的
。1)補充乳類營養素的不足:隨著消化系統酶分泌的逐漸成熟、胃容量的增加、牙齒的萌出,小兒對食物質和量的需求不斷增加。母乳中所含的鐵、維生素等均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2)改變食物的性質,為斷奶作好準備:食物從流質、半流質逐漸到固體食物的過渡,有利于訓練小兒的咀嚼功能,滿足小兒攝入量增加的需要。
。3)逐步培養嬰兒良好的飲食習慣:食具由奶瓶改為匙、碗,鍛煉了小兒進食的自一理能力。
2.添加原則
。1)添加方式:根據小兒營養需要及消化能力循序漸進,適應一種食品后再增加一種,從少到多,從稀到稠,從細到粗。逐步過渡到固體食物。
(2)添加時機:天氣炎熱或患病期間,應減少輔食量或暫停輔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3)食物質量:添加的食品應單獨制作,不要以成人食物代替輔食,以保證質量。
3.添加順序 見表5-2-1。
月齡 |
添加輔食 |
供給的營養素 |
1~3個月 |
水果汁、菜湯 |
維生素A、C和礦物質 |
4~6個月 |
米湯、米糊、稀粥等 |
補充熱能 |
7~9個月 |
粥、爛面、餅干 |
補充熱能 |
10~12個月 |
稠粥、軟飯、掛面、饅頭、面包豆制品、碎肉、油 |
供給熱能、維生素 |
三、兒童、少年膳食安排
兒童、少年的膳食安排應符合下列原則:滿足生理需要,合理烹調制作,適合消化功能,保持良好食欲。
1.幼兒膳食 食物制作要細、軟、碎,易于咀嚼、便于消化,逐漸增加食物品種及花色,并注意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定時進餐、不挑食、不吃零食等。飲食次數以每日3餐+2~3次點心和(或)乳品為宜。
2.學齡前小兒膳食 與成人飲食接近。
3.學齡兒童膳食 食物種類同成人,早餐要保證高營養價值,以滿足上午學習集中、腦力消耗多及體力活動量大的需求。提倡課間加餐。
4.青春期少年膳食 青春期少年體格發育進入高峰時期,尤其肌肉、骨骼的增長突出;各種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及總能量的需要量增加。女孩因月經來潮,在飲食中應供給足夠的鐵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