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熱療法的應用
。ㄒ唬┠康
1.促進炎癥的消散和局限 熱療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速度加快,促進組織中毒素、廢物的排出;血量增多,白細胞數量增多,吞噬能力增強和新陳代謝增加,營養狀態改善使機體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和修復力增強。因而炎癥早期用熱,可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與消散,炎癥后期用熱,可促進白細胞釋放蛋白溶解酶,使炎癥局限。
2.減輕疼痛 熱療可降低痛覺神經興奮性,又可改善血液循環,加速致痛物質排出和炎性滲出物吸收,解除對神經末梢的刺激和壓迫,因而減輕疼痛。同時熱療可使肌肉松弛,增強結締組織伸展性,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減少肌肉痙攣、僵硬,關節強直所致疼痛。
3.減輕深部組織的充血 熱療使皮膚血管擴張,使平時大量呈閉鎖狀態的動靜脈吻合支開放,皮膚血流量增多。由于全身循環血量的重新分布,減輕深部組織的充血。
4.保暖與舒適 熱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將熱帶至全身,使體溫升高,并使病人感到舒適。適用于年老體弱、早產兒、危重、末梢循環不良病人。
。ǘ┙勺C
1.未明確診斷的急性腹痛 熱療雖能減輕疼痛,但易掩蓋病情真相,貽誤診斷和治療,有引發腹膜炎的危險。
2.面部危險三角區的感染 因該處血管豐富,面部靜脈無靜脈瓣,且與顱內海綿竇相通,熱療可使血管擴張,血流增多,導致細菌和毒素進入血循環,促進炎癥擴散,造成嚴重的顱內感染和敗血癥。
3.各種臟器出血 熱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臟器的血流量和血管通透性而加重出血。
4.軟組織損傷或扭傷的初期(48小時內) 熱療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重皮下出血、腫脹疼痛。
5.其他
(1)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大面積熱療使皮膚血管擴張,減少對內臟器官的血液供應,加重病情。
。2)皮膚濕疹:熱療可加重皮膚受損,熱療也使病人增加癢感而不適。
。3)急性炎癥,如牙齦炎、中耳炎、結膜炎:熱療可使局部溫度升高,有利于細菌繁殖及分泌物增多,加重病情。
。4)孕婦:熱療可影響胎兒的生長。
。5)金屬移植物部位:金屬是熱的良好導體,用熱易造成燙傷。
。6)惡性病變部位:熱療可使正常與異常細胞加速新陳代謝而加重病情,且又促進血液循環而使腫瘤擴散、轉移。
。7)麻痹、感覺異常者慎用。
習題:
面部危險三角區感染時禁用熱療的主要原因是
A.熱療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重皮下出血、腫脹和疼痛
B.熱療可導致細菌入血,使炎癥擴散,造成顱內感染
C.受傷范圍小,熱療不方便、效果差
D.局部皮膚敏感性差,容易燙傷
E.緩解疼痛后,會掩蓋病情貽誤診斷和治療
『正確答案』B
。ㄈ┓椒
1.熱水袋的使用 達到保暖、解痙、鎮痛、舒適目的。熱水袋水溫成人60~70℃,昏迷、老人、嬰幼兒、感覺遲鈍、循環不良等病人,水溫應低于50℃。放置在所需部位,袋口朝身體外側。若皮膚潮紅、疼痛,停止使用,并在局部涂凡士林以保護皮膚。
2.烤燈的使用 達到消炎、鎮痛、解痙、促進創面干燥結痂、保護肉芽組織生長目的。方法為燈距30~50cm,溫熱為宜(用手試溫),若意識不清、局部感覺障礙、血液循環障礙、瘢痕者,治療時應加大燈距,防止燙傷;前胸、面頸照射,應戴有色眼鏡或用紗布遮蓋,保護眼睛。治療時間為20~30分鐘。應觀察有無過熱、心慌、頭昏感覺及皮膚反應,皮膚出現紅斑為劑量合適。
3.熱濕敷 達到解痙、消炎、消腫、止痛目的。水溫為50~60℃,擰至不滴水為度。使用方法同冷濕敷。時間是每3~5分鐘更換一次敷布,持續15~20分鐘。若病人熱敷部位不禁忌壓力,可用熱水袋放置在敷布上再蓋以大毛巾,以維持溫度。觀察皮膚顏色,全身情況,以防燙傷。
4.熱水坐浴 達到消炎、消腫、止痛目的,用于會陰部、肛門疾病及手術后。熱水坐浴前先排尿、排便,因熱水可刺激肛門、會陰部易引起排尿、排便反射。水溫為40~45℃。時間15~20分鐘。觀察病人面色、脈搏、呼吸,傾聽病人主述,有異常應停止坐浴,扶病人上床休息。坐浴部位若有傷口,坐浴盆、溶液及用物必須無菌;坐浴后應用無菌技術處理傷口。女性病人經期、妊娠后期、產后2周內、陰道出血和盆腔急性炎癥不宜坐浴,以免引起感染。
5.溫水浸泡 達到消炎、鎮痛、清潔、消毒創口目的,用于手、足、前臂、小腿部感染。水溫為43~46℃。時間30分鐘。應觀察局部皮膚,傾聽病人主訴,隨時調節水溫。浸泡部位若有傷口,浸泡盆、藥液及用物必須無菌;浸泡后應用無菌技術處理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