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口服給藥法
口服給藥法是臨床廣泛應用的給藥方法,具有常用、方便、經濟、安全的特點,藥物口服后被胃腸道黏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從而發揮局部或全身治療作用。然而由于口服給藥吸收較慢,藥物產生療效的時間較長,因而不適于急救、意識不清、嘔吐頻繁、禁食等病人。
一、目 的
1.正確提供藥物的劑量、給藥時間等。
2.達到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二、取藥、配藥和發藥的方法
1.取藥 根據藥物劑型,采取不同的取藥方法:①固體藥用藥匙取藥;②水劑用量杯,更換藥液品種時應將量杯洗凈后再用;③藥液不足1ml用滴管吸取計量(1ml為15滴);④油劑及按滴計算的藥液,可先在杯中加少許冷開水,再滴入藥液,以免藥液吸附在藥杯壁,影響劑量;⑤個人專用藥應單獨存放,注明床號、姓名、藥名、劑量。
2.配藥 ①根據服藥本擺藥;②先配固體藥,再配水劑;③數種藥片可放在同一藥杯內;多種藥液分別放置在不同藥杯中;④全部藥物配完后,重新查對一次,然后再請另一護士查對后方可發藥。
3.發藥 ①分發藥物:在規定時間,核對、解釋,分發藥物。待病人服下后方可離開。②危重病人應喂服;鼻飼病人須將藥碾碎、溶解后從胃管內灌入;因故不能服藥者,應將藥取回并交班。③發藥時,病人如提出疑問,應虛心聽取,重新核對,確認無誤后給予解釋,再給病人服下。④發藥完畢,收回藥杯,按規定處理。
三、健康教育
1.健胃藥飯前服,因其刺激味覺感受器,使胃液大量分泌,可增進食欲。
2.助消化藥及對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藥物,飯后服,以便使藥物和食物均勻混合,有助于消化或減少對胃壁的刺激。
3.止咳糖漿對呼吸道黏膜起安撫作用,服后不宜飲水,以免沖淡藥物。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應最后服用止咳糖漿。
4.磺胺類藥和退熱藥,服后宜多飲水。前者由腎臟排出,尿少時易析出結晶,使腎小管堵塞;后者起發汗降溫作用、多飲水可增強藥物療效。
5.對牙齒有腐蝕作用和使牙齒染色的藥物,如酸類、鐵劑,可用飲水管吸取藥液,服藥后漱口;服用鐵劑禁忌飲茶,因茶葉中的鞣酸與鐵形成鐵鹽妨礙吸收。
6.強心苷類藥物,服用前應測脈率(心率)及節律,如脈率低于60次/分或節律異常,應停服并報告醫生。
習題:
發口服藥注意事項中正確的內容是:
A.服酸性藥物前要漱口
B.鐵劑藥物宜濃茶水送服
C.促進食欲藥物宜飯后服
D.磺胺類的藥物宜多飲水
E.對胃粘膜有刺激性藥物宜飯前服
『正確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