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休息與睡眠
一、概述
(一)休息的意義和基本條件
休息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相對的減少活動,使人從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放松,沒有緊張和焦慮,以恢復精力和體力的過程。休息的方式很多,如:運動后的不活動、靜坐、臥床、睡眠、看電視、聽音樂、緊張工作后的間歇等。
1.休息的意義
(1)休息有利于健康。
(2)休息有利于康復。
2.休息的基本條件
(1)心理上放松。
(2)生理上舒適。
(3)充足的睡眠。
(二)睡眠的意義、原理與分期
1.睡眠的意義 睡眠的定義是:周期發生的知覺的特殊狀態,由不同時相組成,對周圍的環境可相對的不作出反應。
睡眠是最自然的休息方式。通過睡眠,使人的精力和體力得到恢復,睡眠后能夠保持良好的覺醒狀態。
2.睡眠原理與分期
(1)睡眠原理。
(2)睡眠的分期與各階段變化:
1)睡眠的分期:①慢波睡眠:分為Ⅰ、Ⅱ、Ⅲ、Ⅳ四個時相;②快波睡眠或稱異相睡眠或稱快速眼球運動,即REM睡眠。
2)各期的表現:①第Ⅰ時相:即過渡期,是人睡最淺的一期,容易被喚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勻,脈搏減慢。②第Ⅱ時相:睡眠逐漸加深,但易被喚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勻,脈搏減慢,體溫、血壓下降。③第Ⅲ時相:即熟睡期,難以喚醒。肌肉完全松弛,呼吸均勻,心跳緩慢,體溫、血壓下降。④第Ⅳ時相;即深睡期,極難喚醒。全身松弛,無任何活動,體溫、脈搏繼續下降,呼吸緩慢均勻,體內分泌大量激素,組織愈合加快,可能發生遺尿和夢游。⑤快波睡眠:很難喚醒。眼肌活躍,眼球迅速轉動,除眼肌外全身肌肉松弛,出現夢境,血壓、心率、心排出量增加,腎上腺素大量分泌。
二、促進病人休息的護理措施
1.護士必須運用休息的有關知識制定和執行護理計劃。首先滿足休息的三個基本條件,降低周圍環境對病人休息的干擾。
2.安排病人休息時間和方式時,作到因人而異。根據病人不同需求及病情,采取不同活動方式和活動量。
3.護士應該協助病人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減少心理憂慮,最大限度的降低身體上的不適。
4.護士在安排各種治療和護理時,應相對集中,減少對病人的打擾。
5.注意觀察臥床休息會給某些病人帶來的副作用,如: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運動系統功能障礙等,故在病情允許時對病人活動方式和活動量給予適當調整。
三、促進病人睡眠的護理措施
(一)睡眠的評估
1.影響睡眠的因素
(1)年齡:睡眠時間嬰兒多于兒童,兒童多于青年,青年多于老年。即隨著年齡增長人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
(2)環境:環境變化可以改變睡眠狀況。病人來到醫院病房這一新的陌生環境,生活用品與家里不同,病室的光線、氣味的改變,噪音的干擾等都會影響睡眠。
(3)疾病:疾病引起的疼痛會改變睡眠狀況。發熱病人會使睡眠增多,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病人常處于覺醒狀態。
(4)藥物;長期服用安眠藥物病人,停藥后會產生對藥物的依賴或睡眠障礙加重。
(5)心理:緊張、焦慮的情緒,感情上的痛苦都會影響睡眠。對疾病的種種顧慮、不安、恐懼會加大心理壓力而影響睡眠。
(6)食物:肉類、豆類、乳制品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L-色氨酸,這種食物能夠促進睡眠,縮短入睡時間,被人認為是一種天然的催眠劑。咖啡中含有咖啡因,會干擾睡眠,使人興奮。濃茶亦有與咖啡相同的作用,睡眠不好的人,應該限制攝入此類飲料,避免在睡前4~5小時飲用。
2.睡眠失調
(1)原發性失眠癥:原發性失眠癥是一種綜合征,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中多醒或早醒。
(2)藥物依賴性失眠癥:是原發性失眠后濫用藥物導致的結果。
(3)發作性睡眠:發作性睡眠特點是控制不住的短時間的嗜睡。
(4)睡眠過度:睡眠過度而且對睡眠的要求控制不住。睡眠可持續幾小時到幾天,難以喚醒及處在混亂狀態。
(5)睡眠性呼吸暫停:睡眠性呼吸暫停是一種在睡眠中發生自我抑制、沒有呼吸的現象,可分為中樞性和阻塞性呼吸暫停兩種。兩種睡眠性呼吸暫停都會合并動脈血氧飽和度降低、低氧血癥、高血壓及肺動脈高壓。
(6)夢游癥:夢游癥是一種睡眠失調,主要見于兒童。可能于遺傳、性格、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3.睡眠資料收集
睡眠資料包括:每晚就寢時間;習慣睡眠時數;每天小睡次數及時間;睡眠前的習慣;入睡需要的時間;入睡后是否容易被驚醒、是否打鼾;夜間醒來次數和原因;睡眠過程有無異常情況,如說夢話、失眠、夢游等;晨起對睡眠的感覺等。
(二)護理措施
1.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 病室溫度冬季18~22℃、夏季25℃左右為宜。病室濕度以50%~60%為宜。白天病區較理想的噪音強度在35~45dB,睡眠時應設法將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做到“四輕”:即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盡量減少對病人的干擾。睡眠前病室通風,以保持空氣新鮮,但要保護病人,避免空氣對流使病人著涼。床鋪松軟適度、躺臥安全。多人同住一個病室,應用布簾或屏風等分隔,以保留個人空間,減少互相干擾。
2.盡量滿足病人睡眠習慣。
3.作好病人就寢前準備 在作好晚間護理基礎上,還應注意檢查身體各部位引流管、牽引、敷料的情況,必要時給予處理與更換敷料。對于疼痛病人,應酌情給予鎮痛藥物以減輕不適。調整舒適體位,以助睡眠。
4.合理安排治療與護理 執行治療與護理工作時,應該減少對病人睡眠的干擾。常規的治療與護理盡量安排在白天,必須安排在睡眠期間的治療與護理,則應盡量間隔90分鐘,以減少病人經常醒來,因為90分鐘是一個正常睡眠周期需要的時間。
5.加強心理護理。
6.健康教育。
7.合理用藥 使用安眠藥的原則是:當所有促進睡眠的方法都無效時,才使用安眠藥,并且用藥時間越短越好。護士應注意觀察每日服用的藥物是否有引起睡眠障礙的副作用,有影響睡眠障礙的藥物需要報告醫生及時調整或更換。失眠病人可以適當使用安眠藥,護士必須掌握安眠藥性能及其對睡眠的影響。對服用安眠藥病人的睡眠情況進行效果評價,監測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