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護士與病人的溝通
一、溝通的概念
溝通是信息遵循一系列共同的規則相互傳遞的過程。溝通是形成人際關系的手段。
二、溝通的基本要素
溝通的過程包括溝通的背景或情景、信息發出者、信息、信息傳遞途徑、信息接受者和反饋等6個基本要素。
1.溝通的背景或情景 指溝通發生的場所或環境,既包括物理場所,也包括溝通的時間和溝通參與者的個人特征,如情緒、文化背景等:不同的溝通背景或情景會影響對溝通信息的理解。
2.信息發出者 指發出信息的主體,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組織。信息發出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溝通技巧等都可對信息的表達和理解造成影響。
3.信息 是溝通得以進行的最基本的要素,指能夠傳遞并被接收者所接受的觀點、思想、情感等。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行為。
4.信息傳遞途徑 指信息傳遞的手段或媒介,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護士在進行溝通時,應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多種傳遞途徑,以幫助病人更好地理解信息。
5.信息接受者 是接受信息的主體。信息接受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溝通技巧等均可影響信息的理解和表達。
6.反饋 指溝通雙方彼此的回應。
三、溝通的基本層次
溝通可分為以下5個層次:
1.一般性溝通 又稱陳詞濫調式的溝通,是溝通雙方參與的程度最差,彼此分享真實感覺最少的溝通。雙方往往只是表達一些表面式的社交性話題,如“今天天氣不錯”、“您好嗎”等。在護患關系建立的初期,可使用一般性溝通幫助建立信任關系,并有助于鼓勵病人表達出有意義的信息。但如一直維持在這一層次,將無法建立治療性人際關系。
2.陳述事實的溝通(事務性溝通) 是一種不摻加個人意見、判斷,不涉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客觀性溝通。如“我曾做過剖宮產手術”、“我今年50歲”等。這一層次的溝通對護士了解病人的情況非常重要,護士不應阻止病人以此種方式進行溝通,以促使其表達更多的信息。
3.分享個人的想法(分享性溝通) 這一層次的溝通比陳述事實的溝通高一層次。病人對護士表達自己的想法,表示護患之間已建立起信任感,如病人向護士表達其對治療的要求等。此時,護士應注意理解病人,不要隨意反對病人。
4.分享感覺(情感性溝通) 在溝通雙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才會發生。
5.一致性的溝通(共鳴性溝通) 這是溝通的最高層次,指溝通雙方對語言和非語言性行為的理解一致,達到分享彼此感覺的最高境界。如護士和病人不用說話,就可了解對方的感覺和想表達的意思。
四、溝通的基本類型
按照溝通使用的符號分類,溝通可分為語言性溝通和非語言性溝通。
(一)語言性溝通
是指溝通者通過語言或文字的形式與接受者進行信息的傳遞與交流。護士在為病人采集病史、進行健康教育和實施護理措施時都必須進行語言性溝通。
(二)非語言性溝通
是指不使用語言或文字進行的溝通,而是通過軀體姿勢和運動、面部表情、空間、聲音和觸覺等來進行信息的溝通。非語言性溝通可以伴隨著語言性溝通而產生,主要目的是表達情緒和情感、調節互動、驗證語言信息、維護自我形象和表示人際關系的狀態。非語言性溝通具有情景性、整體性和可信性的特點。非語言性溝通形式主要包括:
1.體語 指通過人體運動表達的信息,如儀表、面部表情、眼神、姿態、手勢、觸摸等。
2.空間效應 指溝通雙方對他們溝通中的空間和距離的理解與運用。個體溝通時的空間與距離會影響個體的自我暴露程度與舒適感。人際交往中的距離主要分為4種:
(1)親密區:指溝通雙方距離小于50cm,當護士在進行查體、治療、安慰、愛撫時,與患者之間的距離。
(2)個人區:指溝通雙方距離在50~100cm之間,人們與親友交談、護士與病人進行交談時主要使用此區距離。
(3)社會區:指溝通雙方距離在1.1~4m之間,在工作單位和社會活動時常用,如護士同事一起工作時或護士通知病人吃飯等。
(4)公眾區:指溝通雙方距離在4m以上,一般用于正式公開講話中,如上課、開會等。
3.反應時間 反應時間的長短可反映對溝通的關注程度,及時的反應可鼓勵溝通的進行。
4.類語言 指伴隨語言產生的聲音,包括音質、音量、音調、語速、節奏等。這些可影響人們對溝通的注意力,同時可表達溝通者的情緒和情感。
習題
1.屬于語言性溝通的形式是
A.點頭示意
B.面帶微笑
C.痛苦表情
D.宣教資料
E.身體運動
『正確答案』D
2.護士在進行查體、治療時與病人之間的距離屬于
A.親密距離
B.個人距離
C.社會距離
D.空間距離
E..公眾距離
『正確答案』A
五、影響有效溝通的因素
1.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個人因素 包括生理因素(如年齡、疲勞、疼痛、耳聾等)、情緒狀態(如憤怒、焦慮、悲傷等)、知識水平(如文化程度、語言等)、社會背景(如種族、民族、職業等)、個性特征、外觀形象等。
2.信息因素 包括信息本身是否清楚、完整、符合邏輯、是否相互矛盾等。
3.環境因素 包括物理環境(如光線、溫度、濕度、整潔度、噪聲及是否利于保護病人隱私等)和社會環境(如人際關系、溝通的距離、氛圍等)。
4.不適當的溝通方式 常見的有突然改變話題、急于陳述自己的觀點、匆忙下結論或表達個人的判斷、虛假或不適當的安慰、針對性不強的解釋、引用事實不當等。
六、常用的溝通技巧
良好的溝通技巧是達到有效溝通的重要保障,有效溝通是指信息接收者所接收的信息與發出者所要表達的一致。常用的溝通技巧包括:
1.傾聽 傾聽時,護士要做到注意力集中,全神貫注,避免分心;耐心,不隨意打斷病人的談話;不急于做判斷;除關注病人的語言信息外還要關注病人的非語言信息,以了解病人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此外,護士應注意做到與病人經常保持眼神的交流,進行適當的提問以及采用適當的非語言信息時常給病人以響應。
2.反應 即信息接收者(護士)將部分或全部的溝通內容(包括語言性及非語言性的)反述給發出者(病人),使其能對自己的談話和表現進行評估,如“您看起來好像……”。進行反應時應注意,鼓勵病人顯露其情緒和情感,并恰當地運用移情,幫助建立信任的護患關系。
3.提問 提問的方式可分為明確性提問、激勵性提問、征求意見性提問、證實性提問等類型。所提的問題有開放式問題和封閉式問題兩種。開放式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是讓病人自由做答,因此可獲得較多的信息,但需要時間較長,如“您現在有哪些不適”;封閉式問題答案是限定的,只要做簡單的選擇即可,省時、效率高,但不利于病人表露自己的感情和提供額外的信息,如“您是否吸煙”。提問時,護士應注意組織好提問的內容,圍繞談話中心,避免跑題;所用語言應能為病人理解,避免應用術語;此外,應注意提問的時機、語氣、語調和句式,避免誘導式的提問和不愉快的提問。
4.重復 即指將病人關鍵的話重復一遍;或保持病人原意不便,將病人的話用自己的語言給予復述。恰當的重復可增強病人對護士的信任。
5.澄清和闡明 澄清是將病人模棱兩可、含糊不清或不夠完整的談話弄清楚,以增強溝通的準確性。闡明是對病人所表達的問題進行解釋的過程,目的是為病人提供一個新的觀點。
6.沉默 適當地運用沉默可以給病人思考的時間,讓病人感到護士在認真傾聽,同時也給了護士觀察病人和調試自己的時間。急于打破沉默會阻礙有效的溝通。
7.觸摸 是一種非語言性溝通技巧,適當的觸摸可加強溝通。護士可通過適當的觸摸表達對病人的關心、理解和支持,也是護士與視覺或聽覺有障礙的病人進行有效溝通的重要方法。但應注意針對不同年齡、性別、種族、文化背景等的對象采取適當的、個性化的觸摸,以免產生消極后果。
習題
A型題
1.與病人交談的正確方法是
A.不要與病人有眼神的交流
B.及時糾正病人敘述的內容
C.適當點頭或輕聲說“是”
D.對病人談話及時做出是非判斷
E.不斷提問引導談話的進行
『正確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