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妊娠期婦女的護理
第二節 妊娠期母體變化
一、生理變化
妊娠期母體各系統發生了一系列適應性的解剖和生理變化,以滿足胎兒生長發育和分娩的需要,同時為產后的哺乳作好準備。
(一)生殖系統
1.子宮
(1)子宮體:明顯增大變軟,妊娠晚期子宮多呈不同程度的右旋。宮腔容積由非妊娠時的5ml增至足月妊娠時的5000ml,子宮大小由非妊娠時的7cm~X5cmX3cm增大至妊娠足月時35cmX22cmX25cm。
孕14周起,子宮開始有不規則無痛性收縮。
(2)子宮峽部:是子宮體與子宮頸之間最狹窄的部分,非孕時長約lcm,孕12周起逐步伸展拉長變薄,成為子宮腔的一部分,形成子宮下段,臨產時其長度可達7一10cm。
(3)子宮頸:孕期子宮頸血管增多伴水腫,外觀肥大紫藍色。頸管腺體因受孕激素影響分泌增多,形成黏稠的黏液栓,有防止細菌侵入的作用。
2.陰道
妊娠時陰道黏膜著色、增厚、皺襞增多,結締組織變松軟,伸展性增加。陰道脫落細胞增多,分泌物增多成糊狀。陰道上皮在大量雌、孕激素影響下,細胞內糖原積聚,經陰道桿菌分解成乳酸,使陰道內酸度增高,對防止細菌感染起重要作用。
3.外陰 妊娠期外陰部充血,皮膚增厚,大小陰唇色素沉著,大陰唇內血管增多及結締組織變松軟,故伸展性增加。
4. 卵巢 妊娠期略增大,停止排卵。一側卵巢可見妊娠黃體。妊娠黃體于妊娠10前產生雌激素及孕激素,以維持妊娠。黃體功能于妊娠10周后由胎盤取代。
5.輸卵管 妊娠期輸卵管伸長,但肌層無明顯增厚。黏膜上皮細胞變扁平,在基質中可見蛻膜細胞。有時黏膜呈蛻膜樣改變。
(二)乳房
妊娠早期開始增大,充血明顯。孕婦自覺乳房發脹,乳頭增大變黑,易勃起。乳暈變黑,乳暈上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結節狀小隆起,稱蒙氏結節。胎盤分泌大量雌激素刺激乳腺腺管發育,分泌大量孕激素刺激乳腺腺泡發育。垂體生乳素、胎盤生乳素等多種激素,參與乳腺發育完善,為泌乳作準備,妊娠末期,尤其在接近分娩期擠壓乳房時,可有數滴稀薄黃色液體溢出,稱初乳。正式分泌乳汁需在分娩后。
(三)循環系統及血液系統
1.心臟
妊娠期由于膈肌升高,心臟向左、向上、向前移位,更貼近胸壁,心尖搏動左移約1cm,心濁音界稍擴大。心臟容量從妊娠早期至妊娠末期約增加10%,心率于妊娠晚期每分鐘增加10一15次。由于血流量增加、血流加速及心臟移位使大血管輕度扭曲,多數孕婦的心尖區及肺動脈區可聽及I一Ⅱ級柔和吹風樣收縮期雜音,產后逐漸消失。
2.心排出量和血容量
心排出量約自妊娠10周開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達高峰,維持此水平直至分娩。臨產后,特別在第二產程期間,心排出量顯著增加。循環血容量于妊娠6周起開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達高峰,約增加35%,平均約增加1500ml,維持此水平直至分娩。血漿增加多于紅細胞增加,血漿約增加1000ml,紅細胞約增加500ml,使血液稀釋,出現妊娠生理性貧血。
如孕婦合并心臟病,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尤其是第二產程)及產褥期最初3天之內,因心臟負荷較重,需密切觀察病情,防止心力衰竭。
3.靜脈壓
妊娠期盆腔血液回流至下腔靜脈的血量增加,右旋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血液回流受阻,使孕婦下肢、外陰及直腸的靜脈壓增高,加之妊娠期靜脈壁擴張,孕婦容易發生下肢、外陰靜脈曲張和痔。
孕婦若長時間處于仰臥位姿勢,可引起回心血量減少,心排出量降低,血壓下降,稱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
4.血液成分
(1)紅細胞:由于血液稀釋,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值均少下降。
(2)白細胞:妊娠期白細胞稍增加,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增多,淋巴細胞增加不多,而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幾乎無改變。
(3)凝血因子:妊娠期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凝血因子Ⅱ、V、Ⅶ、Ⅷ、Ⅸ、X均增加,對預防產后出血有利,血小板數無明顯改變。妊娠期血沉加快,可高達100mm/h。
(四)泌尿系統
由于孕婦及胎兒代謝產物增多,腎臟負擔過重。腎血漿流量(RPF)及腎小球濾過率(GFR)于妊娠早期均增加,RPF比非孕時約增加35%,GFR約增加50%。RPF與GFR均受體位影響,孕婦仰臥位尿量增加,故夜尿量多于日尿量。自妊娠中期,由于孕激素的作用,腎盂及輸尿管輕度擴張,輸尿管有尿液逆流現象,孕婦易患急性腎盂腎炎,以右側多見。
報名信息:護士資格考試報名入口 www.21wecan.com
2011年護士資格考試報名條件
護士資格證與執業證的問題
2011年護士資格考試政策
初級護師考試報名網站
2011年護士資格證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