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肥胖癥的診斷標準
根據所測指標與危險因素和病死率的相關程度,并參照人群統計數據而建議,目前國內外尚未統一。2003年《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試用)》以:BMI值≥24為超重,≥28為肥胖;男性腰圍≥85cm和女性腰圍≥80cm為腹型肥胖。2004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建議代謝綜合征中肥胖的標準定義為BMI≥25。應注意肥胖癥并非單純體重增加,若體重增加是肌肉發達,則不應認為肥胖;反之,某些個體雖然體重在正常范圍,但存在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有易患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冠心病的傾向,因此應全面衡量。用CT或MRI掃描腹部第4~5腰椎間水平面計算內臟脂肪面積時,以腹內脂肪面積≥100cm2作為判斷腹內脂肪增多的切點。
(二)鑒別診斷
主要與繼發性肥胖癥相鑒別,如庫欣綜合征、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下丘腦性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征等,有原發病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特點。藥物引起的有服用抗精神病藥、糖皮質激素等病史。
對肥胖癥的并發癥及伴隨病也須進行相應檢查,如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血脂異常、高血壓、冠心病、痛風、膽石癥、睡眠中呼吸暫停以及代謝綜合征等應予以診斷以便給予相應治療。
【治療】
治療的兩個主要環節是減少熱量攝取及增加熱量消耗。強調以行為、飲食、運動為主的綜合治療,必要時輔以藥物或手術治療。繼發性肥胖癥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各種并發癥及伴隨病應給予相應處理。
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減肥目標極為重要,體重過分和(或)迅速下降而不能維持往往使患者失去信心。一般認為,肥胖患者體重減輕5%~10%,就能明顯改善各種與肥胖相關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以及并發癥。
(一)行為治療
通過宣傳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屬對肥胖癥及其危害性有正確認識從而配合治療,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飲食和運動習慣,自覺地長期堅持,是治療肥胖癥最重要的步驟。
(二)醫學營養治療
控制總進食量,采用低熱卡、低脂肪飲食。對肥胖患者應制訂能為之接受、長期堅持下去的個體化飲食方案,使體重逐漸減輕到適當水平,再繼續維持。只有當攝入的能量低于生理需要量、達到一定程度負平衡,才能把貯存的脂肪動員出來消耗掉。由于每公斤身體脂肪含熱量31050kJ(7500kcal),因而如果每天熱量負平衡達到2070kJ(500kcal)則每15天可使體重減輕1kg。熱量過低患者難以堅持,而且可引起衰弱、脫發、抑郁、甚至心律失常等,有一定危險性。一般所謂低熱量飲食指每天62~83kJ(15~20kcal)/kg IBW,極低熱量飲食指每天<62kJ(15kcal)/kg IBW。減重極少需要極低熱量飲食,而且極低熱量飲食不能超過12周。飲食的合理構成極為重要,須采用混合的平衡飲食,糖類、蛋白質和脂肪提供能量的比例,分別占總熱量的60%~65%、15%~20%和25%左右,含有適量優質蛋白質、復雜糖類(例如谷類)、足夠新鮮蔬菜(400~500g/d)和水果(100~200g/d)、適量維生素和微量營養素。避免油煎食品、方便食品、快餐、巧克力和零食等,少吃甜食,少吃鹽。適當增加膳食纖維、非吸收食物及無熱量液體以滿足飽腹感。
(三)體力活動和體育運動
與醫學營養治療相結合,并長期堅持,可以預防肥胖或使肥胖患者體重減輕。必須進行教育并給予指導,運動方式和運動量應適合患者具體情況,注意循序漸進,有心血管并發癥和肺功能不好的患者必須更為慎重。盡量創造多活動的機會、減少靜坐時間,鼓勵多步行。
(四)藥物治療
醫學營養和運動治療的主要問題是難以長期堅持,中斷后往往體重迅速回升,因此也傾向于對嚴重肥胖患者應用藥物減輕體重,然后繼續維持。但長期用藥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及耐藥性,因而選擇藥物治療的適應證必須十分慎重,根據患者個體情況衡量可能得到的益處和潛在危險作出決定。目前對減重藥物治療的益處和風險的相對關系尚未作出最后評價。減重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根據《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預防控制指南(試用)》,藥物減重的適應證為:①食欲旺盛,餐前饑餓難忍,每餐進食量較多;②合并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和脂肪肝;③合并負重關節疼痛;④肥胖引起呼吸困難或有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暫停綜合征;⑤BMI≥24有上述合并癥情況,或BMI≥28不論是否有合并癥,經過3~6個月單純控制飲食和增加活動量處理仍不能減重5%,甚至體重仍有上升趨勢者,可考慮用藥物輔助治療。下列情況不宜應用減重藥物:①兒童;②孕婦、乳母;③對該類藥物有不良反應者;④正在服用其他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減重藥物主要有以下幾類:①食欲抑制劑: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主要通過下丘腦調節攝食的神經遞質如兒茶酚胺、血清素能通路等發揮作用。包括擬兒茶酚胺類制劑,如苯丁胺(phentermilae)等;擬血清素制劑,如氟西汀(fluoxetine);以及復合擬兒茶酚胺和擬血清素制劑,如β-苯乙胺(西布曲明,sibutramine)。②代謝增強劑: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可增強生熱作用、增加能量消耗,其效應仍在研究和評價之中;甲狀腺素和生長激素已不主張應用。③減少腸道脂肪吸收的藥物:主要為脂肪酶抑制劑奧利司他(orlistat)。目前獲準臨床應用的只有奧利司他和西布曲明,且尚需長期追蹤及臨床評估。
1.奧利司他 非中樞性作用減重藥,是胃腸道胰脂肪酶、胃脂肪酶抑制劑,減慢胃腸道中食物脂肪水解過程,減少對脂肪的吸收,促進能量負平衡從而達到減重效果。配合平衡的低熱量飲食,能使脂肪吸收減少30%,體重降低5%~10%,并能改善血脂譜、減輕胰島素抵抗等。治療早期可見輕度消化系統副作用如腸胃脹氣、大便次數增多和脂肪便等。需關注是否影響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等。推薦劑量為120mg,每天3次,餐前服。
2.西布曲明 中樞性作用減重藥。特異性抑制中樞對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二者的再攝取,減少攝食;產熱作用可能與其間接刺激中樞交感傳出神經、激活棕色脂肪組織β3腎上腺素能受體有關。可能引起不同程度口干、失眠、乏力、便秘、月經紊亂、心率增快和血壓增高等副作用。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慎用。高血壓、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不齊或卒中患者不能用。血壓偏高者應先有效降壓后方使用。推薦劑量為每天10~30mg。
新近開發的利莫那班(rimonabant)為選擇性CB1受體拮抗劑,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抑制食欲,作用于脂肪組織誘導FFA氧化,可有效減輕體重,尚未發現明顯副作用。
(五)外科治療
可選擇使用吸脂術、切脂術和各種減少食物吸收的手術,如空腸回腸分流術、胃氣囊術、小胃手術或垂直結扎胃成形術等。手術有一定效果,部分患者獲得長期療效,術前并發癥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或治愈。但手術可能并發吸收不良、貧血、管道狹窄等,有一定危險性,僅用于重度肥胖、減重失敗而又有嚴重并發癥,這些并發癥有可能通過體重減輕而改善者。術前要對患者全身情況作出充分估計,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肺功能等,給予相應監測和處理。
【預防】
肥胖癥的發生與遺傳及環境有關,環境因素的可變性提供了預防肥胖的可能性。應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鼓勵人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盡可能使體重維持在正常范圍內;早期發現有肥胖趨勢的個體,并對個別高危個體具體進行指導。預防肥胖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尤其是加強對學生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