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MS的臨床表現即它所包含各個疾病及其并發癥、伴發病的臨床表現,這些疾病可同時或先后出現在同一患者。各疾病的臨床表現,如肥胖癥、血脂異常、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和腦卒中等,分別見于相應章節。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同上所述,MS各個疾病的實驗室及輔助檢查分別見于相應章節。
【診斷】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2004)建議MS的診斷標準:具備以下4項組成成分中的3項或全部者:①超重和(或)肥胖:BMI≥25.0(kg/m2);②高血糖:FPG≥6.1mmol/L(110mg/d1)及(或)2h PG≥7.8mmol/L(140mg/d1)及(或)已確診為糖尿病并治療者;③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140/90mm Hg及(或)已確認為高血壓并治療者;④血脂紊亂:空腹血TG≥1.7mmol/L(150mg/d1)及(或)空腹血HDL-C<0.9mmol/L(35mg/d1)(男)或<1.0mmol/L(39mg/d1)(女)。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05)提出了關于MS定義的全球共識,其中供臨床使用的診斷MS的具體指標范圍與上列(CDS2004)建議中的標準有所差別,這與其調查研究的對象是以歐美人群為主有關。
近年來對MS的病因、發病機制、組成成分、流行趨勢和結局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當進展,因而對MS的定義也不斷進行了修訂。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根據我國近來的調查研究和資料分析,在2004 CDs建議基礎上,對MS的組分量化指標進行修訂如下:①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②血TG≥1.7mmol/L(150mg/d1);③血HDL-C<1.04mmol/L(40mg/d1);④血壓≥130/85mmHg;⑤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1)或糖負荷后2小時血糖≥7.8mmol/L(140mg/d1)或有糖尿病史。具有以上三項或三項以上者可診斷為MS。
【防治原則】
MS的中心環節是胰島素抵抗,但其三個主要環節即肥胖-胰島素抵抗-心血管病多重代謝危險因素之間錯綜復雜、互為因果的相互關系,提示防治MS應采取綜合措施,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為基礎,針對MS的各個組分分別進行治療,注意減輕體重及全面防治心血管病多重代謝危險因素。防治MS的主要目標是預防臨床心血管病和T2DM,對已有心血管病者則是預防心血管事件再發、病殘及降低死亡率。
首先應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增加體力活動和體育運動、減輕體重及戒煙是防治MS的基礎。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羅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及二甲雙胍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還可通過改善血糖、血脂、血液凝溶、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減輕炎癥反應等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這些具有潛在的器官保護意義,但對MS的治療意義尚有待進一步臨床觀察和積累循證醫學證據。肥胖癥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密切相關,配合運動和平衡的低熱量飲食,必要時應用減重藥物如奧利司他、西布曲明使體重減輕5%~10%,可使胰島素敏感性明顯增加,并能改善血脂譜,降低相關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影響。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等需選用相應藥物,控制血糖還可通過減少葡萄糖毒性作用而降低胰島素抵抗中的繼發性因素,某些調脂藥物如苯氧芳酸類降低TG、FFA則可能通過減少脂毒性而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合理選用降壓藥物使控制血壓同時能保護器官功能也非常重要。目前仍提倡應用阿司匹林減低促血凝狀態。以上提示綜合治療、聯合用藥的重要性。肥胖癥、糖耐量減低和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等務必控制達標,可參考相應章節。此外,還需根據不同年齡、性別、家族史等制訂群體及個體化的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