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心陰的失調,主要表現為心血虧損、心陰不足和心血瘀阻等方面。
①心血虧損:心血虧損,多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內傷,耗損心血等所致。心血虧損的基本病理變化為:
其一,血液虛少。心血不足,血脈空虛,血主濡養,故有全身血虛之征,以面、唇、舌等淡白無華,以及脈細無力為特征。
其二,心神失守。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怔忡;神不守舍,則神識衰弱而神思難以專一,甚則神思恍惚,或失眠。多夢、驚悸:不安。
②心陰不足:心陰不足,即心陰虛。多由勞心過度,久病失養,耗傷心陰;或情志內傷,心陰暗耗;或心肝火旺,灼傷心陰等所致。心陰不足的基本病理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虛熱內生。陰液虧損,不能制陽,陰虛陽盛,虛熱內生。可現陰虛內熱甚則陰虛火旺之候,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渴咽干、面紅升火、舌紅、脈細數等為特征。
其二,心神不了。心陰虛則陰不制陽,心陽偏亢,陰虛陽盛,則虛火內擾,影響心神,而見心中煩熱、神志不寧,或虛煩不得眠。
其三,血行加速。陰虛內熱,熱迫血行,脈流薄疾,影響心主血脈之功能,故脈來細而且數。
從病機上看,心血虛與心陰虛雖同屬陰血不足范疇,但心血虛為單純血液不足,血不養厶,主要表現為心神失常和血脈不充,失于濡養方面;而后者除包括心血虛外,主要表現為陰虛不能制陽,心陽虛亢,虛熱內生之候。所以心血虛以血虛不榮之“色淡”為特點,而心陰虛則以陰虛內熱之“虛熱”為特點。
③心血瘀阻:心脈寒滯,或痰濁凝聚,血脈郁阻不暢均可導致心血瘀阻。勞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誘發或加重。
心脈氣血運行不暢,甚則可見血。凝氣滯、瘀血阻閉、心脈不通為基本病理變化,以心悸怔忡,驚恐萬狀,心胸憋悶、刺痛,甚則暴痛欲絕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