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在线观看视频_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_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_日韩欧美精品在线不卡

免費注冊 找回密碼

中醫基礎 病位傳變

時間:2011-08-12 09:52來源:中藥學職稱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
  

  病位,即疾病所在的部位。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機體的表里之間、內臟之間,均有經絡相互溝通聯絡,氣血津液循環貫通。因此,某一部位的病變,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擴展,從而引起該部位發生病變,這就是病位的傳變。常見的病位傳變包括表里之間與內臟之間的傳變,而外感病和內傷病的傳變又各有特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說明了掌握疾病傳變規律,實施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1.表里出入表與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指的病變部位并不是固定的。以整體而言,則病在皮膚、毛竅、肌肉、經絡等為外屬表,在臟腑、骨髓等組織器官為內屬里。如以皮毛與經絡相對而言,則皮毛屬表,經絡屬里;以三陰三陽經而言,則三陽經為表,三陰經為里;以臟與腑相對而言,則腑為表,臟為里。

  由于疾病表里的傳變,意味著病邪的表里出入變化,故疾病的表里傳變,亦稱邪之表里出入。

  (1)表病入里亦即表邪入里。指外邪侵襲人體,首先停留于機體的肌膚衛表層次,而后內傳入里,病及臟腑的病理傳變過程。常見于外感疾病的初期或中期,是疾病向縱深發展的反映。多由于機體正氣受損,抗病能力減退,正氣不能制止病邪的致病作用,病邪得以向里發展,或因邪氣過盛,或因失治、誤治等因素,以致表邪不解,迅速傳變入里而成。如外感風寒證,可出現惡寒、發熱、無汗等寒邪在表病變。若在表的風寒之邪不解,可由肌表而內傳入里,影響肺、胃功能,發展為高熱、口渴、喘咳、便秘等癥,此即由表寒證轉化成了里熱病變。

  (2)里病出表里病出表,是指病邪原本位于臟腑等在里層次,而后由于正邪斗爭,病邪由里透達于外的病理傳變過程。如溫熱病變,內熱熾盛,見高熱、煩渴、胸悶、咳逆等癥,繼則汗出而熱邪外解,脈靜身涼,癥狀緩解,或熱病疹等透發于外,以及傷寒三陰病變轉化為三陽病變等,均屬里病出表之病理過程。

  人體表里是相對的,而且是多層次的。所以,病變在表里出入的傳變中,可以有介于表里之間的階段,即半表半里。傷寒的少陽病機,溫病的邪伏募原病機,都稱之為半表半里,皆出現介于表與里之間的見證,其發展趨勢既可達表也可入里,此為其特點。

  2.外感病傳變一般而論,外感病發于表,發展變化過程是自表人里、由淺而深的傳變。故外感病基本是表里傳變,但內傳入里后,亦見臟腑間的傳變。不同的外感病,其病位傳變的形式又有所區別,主要有六經傳變、衛氣營血和三焦傳變。

  (1)六經傳變六經指三陰、三陽,實即十二經脈。六經傳變是指疾病的病位在六經之間的相對轉移。東漢張機的《傷寒雜病論》,在《內經》所論外感熱病的傳變規律的基礎上,創立了“六經傳變”理論。六經傳變,實際上是對傷寒熱病六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病變規律和本質的概括。

  經脈是運行氣血的通路,能“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把人體各部的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也成為病邪傳播轉移的通路和病理變化反應的部位。特別是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干、核心部分,也成為外感病傳變的重要途徑。

  六經由表入里傳變的基本形式是由陽入陰,即先太陽、陽明、少陽,而后太陰,少陰、厥陰的六個層次,說明陽氣由盛而衰,疾病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反之,由陰出陽,則說明正氣由衰而盛,疾病由重到輕的好轉過程。若正氣不支,邪氣亢盛,也可不經陽經而直接侵犯陰經,稱為直中三陰,其中以直中少陰為多。六經的具體傳變形式尚有陰陽經傳變、表里經傳變、手足經傳變等。另外,由于經脈與臟腑有屬絡關系,所以六經病變實際上與相應的臟腑功能失常有關。

  (2)三焦傳變三焦傳變,是指病變部位循上、中、下三焦而發生傳移變化。此三焦是人體上、中、下部位的劃分,也是諸氣與水液上下運行的通路,因而也可作為病位轉移的途徑。溫病的三焦傳變,是對溫熱病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病變規律和本質的闡釋,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來。

  三焦傳變是溫病的主要傳變形式。溫熱病邪,多自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衛。病邪深入,則從上焦傳入中焦脾胃,再入下焦肝腎。這是疾病由淺入深,由輕而重的一般發展過程,故稱之為順傳。如果病邪從肺衛直接傳入心包,病情發展惡化,超越了一般傳變規律,故稱為逆傳。即如吳瑭所說:“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溫病條辨·卷二》)。疾病之所以順傳和逆傳,主要取決于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和病邪的性質。若疾病好轉向愈,則可由下焦向上焦傳變。

  (3)衛氣營血傳變衛氣營血傳變,是指溫熱病過程中,病變部位在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傳移變化。衛分是溫病的初期階段,病位在肺衛;氣分為溫病的中期,病位在胃、腸、脾及肺、膽;營分是溫病的嚴重階段,病位在心包及心;血分屬溫病的晚期,病位在肝、腎及心。

  衛氣營血傳變,一般從衛分開始,發展傳為氣分,再入營分,而血分。反映病邪由淺入深,病勢由輕而重的發展過程,稱為“順傳”。若邪入衛分后,不經過氣分階段,而直接深入營分或血分,稱為“逆傳”,反映了傳變過程漸進與暴發之不同。

  此外,衛氣營血傳變,還有初起即不見衛分階段,而徑入氣分、營分者;亦有衛分證未罷,又兼見氣分證而致“衛氣同病”者;或氣分證尚存,同時出現營分、血分證而成“氣營兩燔”、“氣血兩燔”者;更有嚴重者為邪熱充斥表里,遍及內外,出現衛氣營血同時累及的局面。

  3.內傷病傳變內傷病是內臟遭到某些病因損傷所導致的一類疾病。因此,內傷病的基本病位在臟腑。

  人體是以臟腑為核心的有機整體,臟腑之間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在病理上則可通過經絡、精氣血津液等的相互影響,以及位置相鄰,而在臟腑之間發生傳變。所以,內傷病的基本傳變形式是臟腑傳變。另外,臟腑與形體官竅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故內傷病也可在臟腑與形體官竅之間傳變。

  (1)臟與臟傳變即指病位傳變發生于五臟之間,這是內傷病最主要的病位傳變形式。

  五臟之間通過經絡相互聯系,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關而又協調平衡,在精氣血津液的生化、貯藏、運行、輸布等方面存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因而,某一臟的病變,常常影響到他臟而發生傳變。例如心與肺、心與脾、心與肝、心與腎之間,其病變都可以相互影響。心與肺同居上焦胸中,心主血脈,肺主氣,而宗氣“貫心脈而行呼吸”。所以,疾病在心與肺的兩臟之間的傳變,主要是心血與肺氣病變的相互影響。臨床上,心運血功能失常,可以導致肺氣郁滯,宣降失司,而見咳喘不得平臥。肺病日久,吸清呼濁功能異常,氣病及血,可致肺氣脹滿,心血瘀阻,發生心悸、胸悶、口唇爪甲青紫等癥。另外,心與脾之間,主要是心血、心神與脾氣運化病變的相互影響;心與肝之間,主要是心血與肝血、心神與肝失疏泄情志病變的相互影響;心與腎之間,主要是心腎陰陽不交與精血虧損病變的相互影響。于此可知,由于兩臟之間生理功能的聯系各不相同,所以其病理傳變情況也各不一樣。

  (2)臟與腑傳變是指病位傳變發生于臟與腑之間,或臟病及腑,或腑病及臟。其具體傳變形式則是按臟腑之間表里關系而傳。如《素問·咳論》說:“五臟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這是由于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等表里相合臟腑之間,有經脈直接屬絡,從而使病氣得以相互移易。如肺與大腸表里相合,臟腑氣化相通,大腸得肺肅降之氣而后傳導排便。若肺氣壅滯于上,肅降失職,則可致大腸腑氣不通而發生便秘;而大腸實熱,積滯不通,亦反過來影響肺氣的肅降,從而發生氣逆喘咳。故肺病可傳至大腸,大腸病又可累及于肺。他如心火移熱于小腸;小腸有熱,循經上熏于心;脾運失職,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食滯于胃,導致脾失健運等等,均為臟腑表里相傳的疾病傳變。

  應當指出,臟腑表里相合關系的傳變,并不是臟與腑之間病位傳變的唯一形式,如肝氣橫逆犯胃;寒凝肝脈導致小腸氣滯等,雖是由臟傳腑,但不屬于表里相合傳變。

  (3)腑與腑傳變即是指病變部位在六腑之間發生傳移變化。六腑生理功能各有不同,但都參與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以及水液的輸送與排泄,并始終維持著虛實更替的動態變化。若其中某一腑發生病變,則勢必影響及另一腑,導致其功能失常。如大腸傳導失常,腑氣不通,下游閉塞,則可導致胃氣上逆,出現暖氣、嘔惡等癥狀;若胃中濕熱蘊結,熏蒸于膽,則又可引起“膽熱液泄”,而出現口苦、黃疸等癥。可以看出,任何一腑的氣滯或氣逆,均可破壞六腑整體“實而不能滿”、“通而不宜滯”的生理特性,從而使病變部位在六腑中發生相應的傳變。

  (4)形臟內外傳變包括病邪通過形體而內傳相關之臟腑,及臟腑病變影響形體。

  外感病邪侵襲肌表形體,由經脈傳至臟腑,是內傷病發作、加重的重要原因,有關內容已在表里傳變和外感病傳變中論及。如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客于皮毛,然后內合于肺。至于其內合于肺的機理,則是“外內合邪”。因已有過食寒涼生冷飲食,損傷脾胃陽氣,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相當于胃的中脘部),胃寒陽衰,可通過經脈影響于肺,而致肺陽不足,宣發失職,若再有風寒之邪外襲,則因肺陽虛衰,衛外功能減退,因而客肺而發生咳嗽、喘促等病變。

  某些形體組織的病變,久則可按五臟所合關系,從病變組織傳入于本臟,而發展為內傷病證。反之,病變可由臟腑傳至經脈,亦可反映于體表。如《靈樞·邪客》說:“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說明心肺有病亦會通過其所屬經脈,并在其循行的形體肌表部位反映出來,而出現胸痛、兩臂內痛等癥。臨床上,五臟病變通過經絡和精氣血津液等影響及五體和官竅,亦是常見現象。

  2012年中藥學職稱考試報名須知
  1、中國衛生人才網 2011年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成績查詢已開通
  2、2012年中藥學職稱考試報名時間
  3、2012年中藥學職稱考試報名條件
  4、2011年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考試成績合格標準

  【中藥學職稱考試網】  【中藥學職稱報考指南】  【中藥學考試試題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發表評論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招生方案 | 免費試聽 | 報名演示
課件更新 | 網校介紹 | 答疑周刊
網校學員——快速注冊通道
衛生資格考試培訓
快速進入: 免費試用
詳情查看: 付款方式
電話咨詢: 4000-8787-36
QQ咨詢:

衛生資格考試題庫視頻課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椒县| 滦南县| 明星| 南宫市| 新巴尔虎右旗| 平凉市| 禹城市| 丰顺县| 定兴县| 邛崃市| 永春县| 老河口市| 西昌市| 达州市| 柳江县| 呼和浩特市| 巴林左旗| 正宁县| 泌阳县| 海林市| 连江县| 绵竹市| 江安县| 南召县| 枝江市| 东丽区| 泸西县| 紫金县| 安溪县| 永登县| 安泽县| 长葛市| 孝义市| 沂源县| 临泽县| 绵竹市| 太谷县| 砚山县| 青神县| 广灵县|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