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機械通氣的臨床應用
本節考點:
(1)人工氣道
(2)臨床應用
一、人工氣道
指將導管直接插入氣管或經上呼吸道插入氣管所建立的氣體通道,以便為氣道有效引流、通暢或機械通氣提供條件。目前常用的人工氣道包括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
1.建立人工氣道的主要適應證 ①上呼吸道梗阻:口、鼻、咽及喉部軟組織損傷、異物或分泌物潴留等導致上呼吸道梗阻,威脅病人生命。②呼吸道保護性機制受損:在正常情況下,咽、喉、聲帶、氣道及隆突通過生理反射對呼吸道起到保護作用。當病人意識改變(特別是昏迷)或麻醉時,正常的生理反射受抑制,易引起誤吸及分泌物潴留,可能導致嚴重的肺部感染。③提供機械通氣的通道:為需要機械通氣的病人提供連接呼吸機的通道。
2.人工氣道梗阻的常見原因 ①導管扭曲;②痰栓或異物阻塞管道;③氣管壁塌陷;④氣囊疝出堵塞導管遠端開口;⑤管道遠端開口嵌頓于隆突、氣管側壁或支氣管。
處理方法:①調整人工氣道位置;②試驗性插入吸痰管并吸痰;③抽出氣囊氣體。若氣道梗阻不緩解,應立即拔除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所置導管,并重新建立人工氣道。若氣道壓力仍然很高,呼吸機不能達到有效通氣,則需考慮張力性氣胸。
3.人工氣道的護理
(1)心理護理: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技術帶有一定的創傷性,加之氣管非常敏感,清醒病人對氣管內留置導管常難以忍受。應向病人解釋建立人工氣道的重要性、目的及配合的方法等。體貼關心病人,服務態度和藹,操作輕柔,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使之感到安全,減輕躁動不安和緊張情緒。因病人建立人工氣道會造成語言溝通障礙,常使病人感到孤獨和恐懼,應經常與病人握手、說話,通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如手勢、點頭或搖頭、睜閉眼或文字溝通等方法加強交流,以了解病人的想法和要求,及時滿足其需要,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2)氣管插管的護理:①病人的頭部稍后仰,頭部位置每1~2小時轉動變換一次,避免頭皮壓傷及導管壓迫咽喉部。②妥善固定導管,避免導管隨呼吸運動而滑動,致氣管黏膜損傷;標明導管插入深度,隨時檢查導管位置,以及時發現導管有無滑出或滑入一側支氣管。③保持導管通暢,選擇比導管略粗的牙墊,避免病人咬扁導管,影響氣道通暢;及時吸出導管、口腔及鼻腔內的分泌物;定時霧化吸入,防止痰液黏稠不易吸出。④保持口腔清潔,定時予以口腔護理,并防止口腔潰瘍。⑤氣管套囊每隔4~6小時放氣3~5分鐘,防止套囊對氣管黏膜的長時間壓迫。放氣前,吸凈口腔和咽部的分泌物。放氣后,套囊以上的分泌物可流入氣管,應經導管吸出。再次充氣時應壓力不要過高。⑥若呼吸道阻力大或導管過細、無效腔氣量大,可將留在口腔外的過長導管剪掉。⑦拔除氣管插管后,密切觀察病人的反應,注意有無會厭炎、喉水腫、喉痙攣等并發癥發生,并經鼻導管或開放式面罩給予吸氧,防止低氧血癥。
(3)氣管切開的護理:①固定導管的紗布帶要松緊適宜,以容納一手指為宜。②適當支撐與呼吸機管道相連處的管道,以免重力作用于導管導致氣管受壓而造成氣管黏膜壞死。③導管套囊充氣壓力適當,防止漏氣或因壓力過高而影響氣管黏膜血液供應。充氣、放氣同氣管插管。④觀察切口周圍皮膚情況,保持切口周圍的紗布清潔干燥,定時更換;若使用金屬帶套囊導管,其內套管每日至少取出消毒2次。⑤拔除氣管導管后,及時清除竇道內分泌物,經常更換紗布,使竇道逐漸愈合。
二、臨床應用
當呼吸器官不能維持正常的氣體交換,發生(或可能發生)呼吸衰竭時,以機械裝置代替或輔助呼吸肌的工作,此過程稱為機械通氣,是治療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
1.臨床應用 若肺部發生病變使氣體交換障礙時,會導致低氧血癥,經面罩吸氧、PaO2<70mmHg、PaCO2正常或偏低,稱為換氣功能衰竭。若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肺泡有效通氣量不足、PaC02>50mmHg、pH<7.30,合并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者,稱為通氣功能衰竭。因通氣障礙引起的低氧血癥,應用機械通氣恢復肺泡通氣量后即可得到糾正。而通氣功能正常的低氧血癥,僅靠機械通氣常難以改善,應采取綜合療法,包括原發病的治療、氧治療、胸部物理治療、機械通氣和呼吸末正壓(PEEP)治療等。
(1)機械通氣的適應證:預防性機械通氣適用于①長時間休克;②嚴重感染;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行胸腹部手術,明顯代謝紊亂;④酸性物質誤吸綜合征;⑤惡病質。
治療性機械通氣適用于①心肺復蘇后期治療;②換氣功能衰竭;③通氣功能不全或衰竭;④呼吸功能失調或喪失;⑤非特異性衰弱病人,不能代償呼吸做功的增加。
(2)機械通氣的禁忌證:一般無絕對禁忌證。相對禁忌證為:①氣胸;②因大咯血或嚴重誤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③伴有肺大泡的呼吸衰竭;④支氣管內異物;⑤嚴重心力衰竭繼發呼吸衰竭。
(3)常用的機械通氣模式
1)控制通氣(CMV):不允許病人自主呼吸,呼吸做功完全由呼吸機承擔。包括壓力控制和容量控制。
2)輔助/控制通氣(AMV/CMV):病人的吸氣力量可觸發呼吸機產生同步正壓通氣。當自主呼吸頻率超過預置頻率時,為輔助通氣;而當自主呼吸頻率低于預置頻率時,轉為控制通氣。
3)間歇指令通氣(IMV):機械通氣與自主呼吸相結合,在兩次正壓通氣之間允許病人自主呼吸。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與IMV的不同之處在于正壓通氣是在病人吸氣力的觸發下發生的,這樣就避免IMV時可能發生的自主呼吸與正壓通氣對抗的現象。
4)壓力支持通氣(PSV):病人自主呼吸的吸氣力可觸發呼吸機送氣,使氣道壓迅速上升到預置值。當吸氣流速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則由吸氣轉為呼氣。由病人控制主要呼吸參數,潮氣量的增加取決于預置壓力值,可明顯降低自主呼吸時的呼吸做功。
5)呼氣末正壓(PEEP):呼吸機使呼氣末的氣道壓及肺泡內壓維持高于大氣壓的水平,可使小的開放肺泡膨大,萎陷肺泡再膨脹。目的是降低肺內分流量,糾正低氧血癥。
(4)呼吸機的撤離:指由機械通氣向自主呼吸過渡的過程。其主要指征是需要呼吸支持的原發病減輕或消除。
1)判斷臨床情況:①呼吸衰竭的病因已基本糾正;②血流動力學相對穩定,休克和低血容量已徹底糾正,無頻繁或致命的心律失常;③體溫正常,感染控制;④自主呼吸平穩,呼吸有力,有良好的吞咽和咳嗽反射;⑤神志清醒或已恢復到機械通氣前的較好狀態;⑥吸氧濃度逐漸降至40%以下而無明顯呼吸困難或發紺,撤機前12小時停用鎮靜藥物。
2)常用的撤機生理參數:①自主呼吸頻率<25~30/min;②每分通氣量<10L/min;③PaCO2、pH值達正常水平;④順應性(靜態)≥25~30ml/cmH20;⑤Pa02>60mmHg;⑥PEEP<5cmH20等。
2.護理要點
(1)病情觀察:觀察病人的神志和呼吸變化。若病人出現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發紺、鼻翼扇動等,多為缺O2、C02潴留所致。聽診雙側肺呼吸音可判斷有無氣管插管移位、氣胸、肺不脹、肺炎等;胸廓及腹部呼吸運動幅度是肺擴張程度、肺通氣量的重要標志,若幅度降低或消失,常提示呼吸道阻塞和呼吸機故障;若以胸式呼吸為主,腹部膨隆應警惕急性胃擴張。
(2)監測血氣分析:一般每0.5~1小時做一次血氣分析,根據病人血氣分析結果,調節呼吸機參數。
(3)監測氣道峰值壓(PAP):若PAP增高,則提示除疾病外,可能有呼吸道分泌物過多、氣管插管或呼吸機管道阻塞或扭曲等、氣管插管的斜面貼壁或滑向一側支氣管。若PAP下降,則提示呼吸機管道與氣管插管連接處、氣管導管氣囊或呼吸機管道漏氣。
(4)觀察呼吸機與病人呼吸的同步性,及時查找不同步的原因并處理。
不同步的常見原因:①呼吸道分泌物過多;②氣管插管移位;③通氣不當;④肺部、胸腔的急性病理改變,如血、氣胸或肺不張;⑤嚴重缺02、C02潴留未能得到改善;⑥胃潴留或尿潴留;⑦疼痛。
處理方法:①對術前或清醒病人做好解釋工作,取得病人合作;②除外不同步的因素后,在不停機的情況下使用嗎啡、地西泮、芬太尼等鎮靜藥,必要時使用肌松藥;③及時除去呼吸機連接處貯水杯內的蒸餾水,防止過多蒸餾水進入氣道;④監測濕化溫度,并保持濕化器內適當的蒸餾水量,利于解痙、抗感染、稀釋黏痰的藥物到達終末氣道;⑤氣管導管氣囊應定時放氣,以防氣管壁黏膜受壓、缺血、壞死,每次30分鐘,每4~6小時一次,放氣前吸凈口、鼻腔的分泌物。
(5)在撤離呼吸機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病人的呼吸頻率、節律、呼吸深度及呼吸方式,同時監測心率、血壓,觀察有無出汗、發紺、呼吸窘迫等癥狀。如果出現病人煩躁不安、自主呼吸頻率加快、心動過速、Sa02和Pa02下降以及PaCO2升高,都是不能耐受撤機的表現,應當停止或減慢撤機過程。
例題
1.通過測定上、下腔靜脈或右心房內的壓力來評估血容量、右心前負荷及右心功能的重要指標是
A.平均動脈壓(MAP)
B.中心靜脈壓(CVP)
C.肺動脈楔壓(PAWP)
D.肺毛細血管楔壓(PCWP)
E.心排血量(CO)
『正確答案』B
2.實際碳酸氫鹽(AB)>標準碳酸氫鹽(SB),即PaCO2>5.33kPa,提示
A.有CO2潴留
B.有過度換氣
C.代謝性酸中毒
D.呼吸性堿中毒腎臟代償
E.呼吸性酸中毒
『正確答案』A
3.屬于控制性氧療的是
A.自主控制深吸氣
B.鼻導管吸氧
C.面罩吸氧
D.文圖里面罩吸氧
E.帶貯氣囊面罩吸氧
『正確答案』D
4.以下哪項不是人工氣道梗阻的原因
A.導管扭曲
B.導管斷開
C.氣管壁塌陷
D.痰栓或異物阻塞管道
E.管道遠端開口嵌頓于隆突、氣管側壁或支氣管
『正確答案』B
5.下面哪項是機械通氣的禁忌證
A.長時間休克
B.嚴重感染
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行胸腹部手術,明顯代謝紊亂
D.酸性物質誤吸綜合征
E.因大咯血或嚴重誤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
『正確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