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的解剖生理
胃位于腹腔左上方,為一弧形囊狀器官,上連食管,入口為賁門,出口為幽門,連接十二指腸。胃壁從外向內分為漿膜層、肌層、黏膜下層和黏膜層。肌層在賁門和幽門處均增厚形成賁門和幽門括約肌。黏膜下層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經叢。黏膜層有豐富的腺體,由功能不同的細胞組成:、①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和凝乳酶原。②壁細胞,分泌鹽酸和抗貧血因子。③黏液細胞,分泌堿性黏液,有保護黏膜,對抗胃酸腐蝕的作用。胃底和胃體腺由主細胞、壁細胞和黏液細胞組成,而胃竇只含黏液細胞。④胃竇部腺體除主細胞和粘蛋白原分泌細胞外,還有G細胞,分泌促胃液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⑤胃底部尚有功能不明的嗜銀細胞。
胃的動脈由腹腔動脈發出分支,在胃小彎和胃大彎分別組成動脈弓供應。胃的靜脈基本與同名動脈伴行,匯入門靜脈。胃壁各層中都分布著毛細淋巴管,經淋巴輸出管注入胃周圍淋巴結,最后均經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匯入胸導管。胃的神經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分別起抑制和促進胃分泌和運動的作用。胃副交感神經即左、右迷走神經。左謎走神經在賁門前分出肝支和胃前支(katajet前神經);右迷走神經在賁門背側分出腹腔支和胃后支(Latajet后神經)。迷走神經的胃前、后支都沿胃小彎行走,并進入胃前、后壁;其終末支在距幽門約3~7cm處進入胃竇,形似“鴉爪”。
胃是貯存食物和消化食物的重要臟器,具有運動和分泌兩大功能;旌闲允澄飶倪M食至胃完全排空約需4~6小時。胃液由壁細胞和非壁細胞分泌的成分組成。壁細胞分泌鹽酸,而非壁細胞分泌的成分幾乎相當于細胞外液,呈堿性,Na+是主要離子。胃液分泌可分為自然分泌(消化間期分泌)和刺激性分泌(消化期分泌)。自然分泌是指不受食物刺激時的基礎胃酸分泌,量甚小。刺激性分泌則可以分迷走相或稱頭相、胃相、腸相。當促使迷走神經興奮的因素消失和胃酸濃度升高時,胃酸分泌即受抑制。此外,交感神經興奮、脂肪、酸性物、高滲液作用于十二指腸都可以抑制胃酸分泌。
。ǘ┦改c的解剖生理
十二指腸位于幽門和空腸之間,呈“C”形,長約25cm,分為四部分,即球部、降部、橫部和升部。十二指腸能分泌堿性十二指腸液,內含多種消化酶,如腸蛋白酶、乳糖酶、脂肪酶等,還能分泌促胃液素、腸抑胃肽、縮膽囊素等。